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怒号

姚洪超

夏天的夜晚,依然是那么闷热。雾霾中夹着干燥、烦闷。连同树上的知了也不敢大声地吟唱。夜静静的,往日乡邻们的说笑也随风而去,只剩下默默的叹息,无尽的忧伤。

“三儿回来了!”一个声音悄悄地说。

“真的吗?怎么没听到车响?”一个声音惊喜又怀疑地问。

“真的,三儿是偷偷地回家的,好像有什么事。”

“赶快通知大伙,别让他跑了!”

不大一会,从三里五乡聚拢来的乡亲们把三儿的豪宅团团围住,连一只苍蝇也难逃出。怒气在胸,长矛在手,恶语在口,呼声震天。犬吠声、鸡鸣声,鸭的嘎嘎声,猪的哼哼声,小孩的哭喊声,棍棒敲打门窗地面声,一股脑地响起,整个桃山小镇顿时热闹起来。

“臭不要脸的,滚出来!”

“如果再不还钱,抄你家,灭你门!”

“别想逃啦,就是长翅膀你也甭想飞出,你看这些要账的人们,一人一口唾沫能把你淹死!”

“没爹管,没人养的玩意儿,滚出来!”

“快滚出来,再不滚出来把你活剥了,零卖了!”

许许多多的词汇在乡亲们愤怒的口中蹦出,仿佛再不开门,就会一拥而入,把三儿家满门抄斩,不是仿佛,而是一定,乡亲们可是说得到,做得到的。窗户的玻璃噼噼啪啪的落下,朱红的铁门也已被砸了几个洞,比锤子还要大的门锁也快要被砸开了。

猛然间,三儿家的灯亮了,屋里的院里的,门外的灯一下子都亮了起来,上千度的白炽灯一下子把夜幕驱赶得干干净净,把乡邻们的脸照得清清楚楚。

“来呀,有种的朝这儿打!”三儿光着膀子,身上缠满炸药,快要蹦出来的眼珠子驱退愤怒的人群,惊天的怒号使乡邻们的愤怒声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给!有种的朝我开枪!”三儿从腰里掏出一支手枪,递向疯狂过后被猛然间吓破胆的人群。没人敢接,更没人敢打。

“都老老实实地给我听仔细了!”三儿开始发表演讲。

是贪心蒙蔽了你们的双眼,是贪心愚弄了你们的灵魂。不是我坑你们,你们是自找的!像你们这些没脑子的家伙,就是不被我坑,别人也会坑你们!”三儿说话铿锵有力。

“结巴四儿,是谁深夜敲打我窗,哭着嚎着要把钱存在我这里?你为了凑够十万块,获得三分利,把粮食都卖了,把你爹的养老钱也抠出来了,是不是!”三儿冲着结巴四儿吼道。

“你为了多得一天的利儿,让我半夜睡不好觉,是不是?”

“张大、张二、张三,你们挨坑更是活该,十年前村里基金会坑了你们十万元,那可是你们辛辛苦苦拉麦秸挣的。你们不吸取教训,还想贪便宜,获高利,我说不要,你们说求求三爷了,非得放我这儿五十万,这可是你们卖豆腐皮儿一分分挣的血汗钱,你们的钱没了,就找我要,让我找谁去?”三儿继续数落着。

“老穆家的人呢?”

三儿的红红的眼搜索着穆主任的儿孙们。

“穆家镇的,非跑到我们桃山镇放钱,家家放二三十万,你们穆家,就在我这儿放了五百多万,可是好好的一个穆主任,花二十万治个白血病,你们就愣是没钱,你们的良心被狗吃啦,还是猪啃啦!还好意思在我这儿谈良心,还是谈狼心吧!”

“合作社,明明是个陷阱,你们偏要往里跳,怨谁啊,怨你们自己是猪脑子!怨不得别人!整天想天上掉馅饼,馅饼掉不下来,就是掉下来也砸不到你头上。陷阱倒是不少,一跳一个准儿!你们相信合作社,凭啥啊!国家银行怎么不相信啊!难道银行的高管还没你们聪明,难道国家领导还没你们聪明?电视里经常广播,远离非法集资,远离高息诱惑,你们听吗?你们信吗?”

“三爷,你说得对,可是俺的钱呢,总得给一点儿吧!”穆家老大低声下气的说。

“三爷我从来没说不给你,乡里乡亲的,我绝对不坑大家,给我个时间,我会给大家一个交代!”三儿的话语平静了许多。

“乡亲们,说实话,你们存我这儿的钱我一分没动,都在我这存着,所以高利息是没有了,凡是从我这儿存钱的,扣除利息返还百分之八十的本金,为啥呢,因为有的老乡精明,从我这儿放了一段时间就连本带利儿拿走了,我自己赔也赔不起。我这么做,也是为了保全大伙的血汗钱,如果同意,明天把收据拿来,按我说的办,如果不同意,愿咋地咋地!”

“我愿意!”结巴四儿第一个说。

“我愿意!”老穆家的孩子们大声说。

“我—愿—意!”这三个字如同商量好了一般,从父老乡亲的口中齐声喊出,这声音带着和谐之美让整个小镇度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来红彤彤、圆滚滚的朝阳!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通过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压抑、烦闷的气氛,暗示了小镇被骗村民处在痛苦的煎熬之中。
B.“窗户的玻璃噼噼啪啪的落下,朱红的铁门也已被砸了几个洞”,这种描写,表明村民已经极度愤怒,要逼三儿出来,想打死三儿。
C.三儿是有良心的集资人,他一直劝村民要远离非法集资,远离高息诱惑,但是村民不听,就自己去集资,减免了村民的损失。
D.老穆家是疯狂陷入非法集资的典型村民代表,他们是穆家镇人而到桃山镇参与集资。塑造这个群像,只是为了反映非法集资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小题2】画波浪线的句子反映了哪些问题?
【小题3】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描写,你觉得合理吗?请作出你的评判,并说说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2:1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红楼梦》的价值,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上海华东师大有位学者说,《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具有开天辟地的界分性。也就是说,所谓中国历史,就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红楼梦》问世,既是对帝王将相的历史之颠覆,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崛起。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万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倍至。他认为《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曹雪芹是“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古今罕见的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与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境’——在此镜中,我中华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等慧眼,何等神力!”“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遍《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多活了二十年。
材料二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红楼女儿结海棠诗社,写下海棠诗,其中以宝钗黛玉二人的诗作最为突出。曹雪芹的天才之处在于,他既要写出二人出类拔萃的才华,又要通过她们不同的诗作出色地表现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诗)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淡极始知花更艳”,承“胭脂”句发挥,白海棠淡极更艳,颇和艺术辩证法,实亦自写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承“冰雪”句开掘,白海棠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庚辰本此处有脂批:“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
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诗)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相反,黛玉笔下的种花人“半卷湘帘半掩门”,潇洒活泼,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份。“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月窟仙人”不恰似“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其时黛玉正居父丧,孝服在身,满腹的哀愁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以“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四平八稳的诗作评为第一了。
材料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黛玉听罢,极不赞成,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为什么不喜欢这句诗?因为这句诗直露浅俗,缺少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入。
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熔铸而成的。冯延巳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写过一首非常好的《谒金门》,全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中刻画了一位思妇在春风乍起、春色迷人的时节,盼望丈夫归来的场景。从“终日望君君不至”这句话可推测,对于女主人公夫君回来的日子,她应是事先知道的。所以在这一天,处于思念状态中的她,就显得特别敏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看似写景,其实是深闺少妇心灵的敏感与波动。然后通过“闲引鸳鸯”、“手挼红杏蕊”、“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这一连串的动作与形象,来表现她的狂喜、矫饰、不安、失落等等复杂的心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都契合少妇春心萌动的形象。“闲引鸳鸯”,有意无意地戏弄鸳鸯,“闲”字用得很传神。因丈夫即将归来,女子内心喜悦而不知所措,故以它事掩饰排遣,打发这段最为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然终只是心猿意马,投射出内心的惆怅,故看似无意实却有情。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转入下阕,作者进一步刻画外在的形象以表现少妇内心的情绪状态。夫君久等而不回,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地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以致“碧玉搔头斜坠”,都不曾注意到,她的心绪该是多么低落啊!“终日望君君不至”,低落乃至绝望时,忽又“举头闻鹊喜”,她的神情顿时兴奋起来,词在达到最高潮时便戛然而止。短短一首抒情小词,有人物,有心理,有转折,有高潮,把古代语言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大千世界的万千景象,都该引起内心的共鸣,都要怀着一颗多情的心来观照万物,是谓之“诗心”。陆游的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意思大概就是说自己在屋里焚香写字,因为不与外面的世界交通,所以“重帘不卷留香久”;因阅读书写,当然就注意到“古砚微凹聚墨多”了。这两句虽如香菱所评“真切有趣”,但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没有把“心”放在诗歌里面,太冷静,太客观,真是没有多少言外之意可言。这是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雅文化的把玩心理。
所以黛玉才说“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诗歌、美,或者文化,乃至一切所要追求的,都需要用生命来悟证,最忌“把玩”心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明扼要B.推崇倍至
C.毫芒毕现D.心心相印
【小题2】下列对四位学者有关《红楼梦》的评价,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认为《红楼梦》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写作手法和观念。
B.来自华东师大的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化意味上的中国历史的界碑。
C.周汝昌先生认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D.著名作家王蒙说,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读《红楼梦》,并且可以直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小题3】海棠诗社成立时,大观园众人各起别号。下列人物和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潇湘妃子B.贾宝玉--神瑛侍者
C.薛宝钗--蘅芜君D.李 纨--稻香老农
【小题4】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诫”的意思是警告。
B.文中倒数第二段中“颓丧”和“父丧”的“丧”读音不同。
C.“目无下尘”意即“看不起别人”。
D.“风流”兼有褒贬义,文中为褒义。
【小题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黛玉所做的两首诗都是七律,且为同一韵部。
B.宝钗之诗除了标榜自己,还批评了黛玉、宝玉二人。
C.黛玉以白海棠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处境。
D.李纨推崇宝钗诗作,等于暗示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
【小题6】“材料三”中黛玉所说的“格局”,具体所指是什么?
【小题7】参考第5段中画线文字,赏析“材料二”中黛玉《咏白海棠》颔联的“偷”或“借”字之妙。
【小题8】曹雪芹“惊人的天才”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作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C.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猝死家中的主要原因。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B.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然困难。
C.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都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D.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解决。
【小题3】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裢,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写满了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捋了又捋。然后把碗刷得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儿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铁拐李”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小题2】“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