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经典和文章学经典,《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在唐代已基本形成,然而文章学经典地位确立则相对较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意谓《史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地位最高的作品。《史记》这一文章学经典地位的形成始于明代,这和中国文章学理论的发展及明代学术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古文运动以前的《史记》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评论和思想评论方面。扬雄在《法言》中以“实录”概括《史记》的史笔,对《史记》的思想倾向则提出了“爱奇”的批评。班固首次对《史记》做了综合性评论,认为《史记》的史笔总体详赡而细节不乏疏略与抵牾,思想倾向有悖儒家正统之处,但其行文具有叙事清晰、语言质朴、评论客观的特点。班固的评论得到了后世裴松之、范晔、刘勰等文史学家的一致认同。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除了继承班固的看法之外,还有两点创造性意见。首先,刘勰开始对司马迁的文学成就进行定位:“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因《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是建立在“原道”“征圣”、“宗经”立场之上的,所以司马迁的文学地位虽然降格于经部文献,但作者和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文心雕龙·史传》特别肯定了《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

《史记》正式进入文章家的评论视野始于唐代古文运动。唐代古文家开始以《左传》、《国语》、《离骚》、《史记》、《汉书》等先秦及秦汉典籍并举,目的是建立可堪效法的古文传统。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专门研究,评论也比较笼统,但在理论定位上将《史记》视为值得学习的文章学范本,这样的观念在《史记》接受史上具有突破意义。

宋代是中国文章学深入发展的时代,《史记》的文章学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关于《史记》修辞学和风格学的评论开始兴起,并带动了《史记》叙事学的研究,评论的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宋人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比唐人具体。《史记》作为秦汉古文系统中的西汉典籍,其文章学地位大致可以描述为可堪师法,但地位低于先秦经部文献、高于汉代之后的作品。在这个定位中,西汉文虽然在地位上降格于先秦文,但从文章学习的角度却是利于师法的对象,而《史记》则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者。但由于宋代文章学具有中正典雅、含蓄内敛的美学倾向,宋人同时对《史记》的行文风格和修辞手法提出过很多批评,总体评价是得之雄健,失之粗率,加之宋人的文章学理论虽然在观念上推崇秦汉古文,在实际的写作、选编活动中真正推崇的却是时文,所以《史记》对于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指导关系并不密切。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有所重视而不乏批评的观念,在元金之际基本得到了延续。

综上所述,明前《史记》在中国文章学的定位仅是作为先秦两汉文章学资源的重要典籍之一,同时具有较为突出的个性与缺陷。这样的定位,尚未达到“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地位。

(摘编自杨昊鸥《明前文章学对<史记>的定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的史学经典地位基本形成于唐代,但其文章学的经典地位的形成却始于明代。
B.班固认为《史记》的思想倾向不符合儒家正统,此观点得到裴松之等文史学家的认同。
C.唐代古文家对《史记》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但从理论上确立了《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宋人对《史记》的文章风格颇有批评,《史记》对宋代文章家的实际写作的影响不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了例证与引证法,论述了《史记》文章学经典地位在明前的发展过程。
B.通过分析大量有关《史记》文章学理论发展的文史资料,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刘勰特别肯定《史记》在文体创造方面的成就,是为了论证《史记》的文章学价值。
D.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条分缕析,论述了明代以前对《史记》文章学的定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之前,文史学家主要关注《史记》的史学与思想价值,其文章学价值被遮蔽。
B.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继承并发展了班固对《史记》的文章学价值的认知。
C.《史记》是西汉文中最堪师法的典籍,其地位一直被认为高于同时代的文献作品。
D.明代以前的文史学家对《史记》在中国文章学上的定位,与鲁迅先生的观点迥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5 10:4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 《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健康权是一项包容广泛的基本人权,是人类有尊严地生活的基本保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实现全民健康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期盼。经过多年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从1981年至201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67。9岁提高到76。5岁,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7。5%。,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以健康事业发展的卓越实绩,不仅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还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选自《健康中国见证人权进步》,有删改)

材料二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肥胖问题日益凸显,这一健康隐患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

2016年,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经超过瘦子,而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男性肥胖人数4320万人,女性肥胖人数4640万人,总人数高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1992年到2015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

中国成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青少年来说,饮食习惯仍然是影响体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吃早饭。调查显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吃早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7-12岁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可达95。7%,但16-18岁的青少年吃早饭比例则下降到了90。7%;其次,爱吃夜宵。吃夜宵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比例提升:7-12岁青少年吃夜宵比例只有9。7%,但16-18岁青少年则高达23。8%。常吃宵夜的孩子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间则引起肥胖。

(选自《十九大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以应对日益凸显的国民肥胖问题》,有删改)

材料三

“上工治未病”,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少年儿童健康,重视如幼、老年人、残疾人矿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管理体系,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拜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选自《建设健康中国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用数据说话,客观说明了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标均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B.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说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解决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C.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健康事业发展道路。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肥胖问题也日益严重,且女性肥胖人数多于男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二显示:中国人肥胖率与超重率都高于美国,不吃早饭、爱吃夜宵是导致我国肥胖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
B.从图l和图2可看出:我国人口肥胖率与超重率均呈上升趋势;地域不同,肥胖率也存在着差异且北方高于南方。
C.材料三强调“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说明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
D.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选择。
E. 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作为深化改医药卫生改革的一部分,说明当前我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度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继续促进居民健康事业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______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构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劈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英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英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的。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前胸,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大肚子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呢?——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像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玉帝老儿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⑪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呆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阴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⑫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⑬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像中雾一样难以成形。

⑭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一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⑮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⑯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⑰在暮色苍茫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双腿堆满伤疤,一个劲地说话,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⑱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⑲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勒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村民们在时间很晚且母亲很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表现了村民对“手电”的好奇心理。
B.对于勘探,父亲的态度从不准打井到后来支持打井,其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依靠科学会给村子带来巨大的变化。
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的墨绿色光亮,让村民们感到了恐怖和绝望,甚至还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结尾写太阳驱散了浓雾,枸杞子蓬勃生长,暗示勘探队在村庄的石油勘探无果而终;写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对未来的迷茫。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
A.
【小题3】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美哉,葛店
站在广场上,远远眺望着矗立在风雨中的葛仙楼,古朴古香的檀木、灰瓦红墙的建筑、不时传入耳际的钟声,把四周装点得禅意盎然。暮春,江南,四月。风细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在葛仙台,怎么也触摸不到烟雨落花的浓浓春意,一切竟如此澹泊。五十多级的台阶,拾级而上只须片刻,可我并不想前去打搅这仙风道骨的高人,当葛洪仕进报国的一念放下,便万般从容。人生何处不青山?心若安然,他乡即吾乡,处处是归途。葛洪结缘葛店,葛店因葛洪而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积淀起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感。作为一个外乡人,葛洪不孤独。
同样,远在城南公墓己然安息的老市长不孤独。一九八九年的春天,安静的小城处处诉说着春天的故事,鄂州迎来了开放兴市的春天。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时代的巨潮中应运而生,葛店也得以接力她原本厚重的文明史,1.2平方公里的试验区瞬间燃起改革开放的火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星火燎原,你看着崛起在你眼前的新城,一不小心震惊了世界的葛店,你会特别怀想那一群点燃火种的时代弄潮儿。
知名作家叶贤恩在《鄂州通览》中还原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瞬间:其时,昌灿要我和他组织听取情况反馈,商量对策。跟我们一起的几个秘书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都感到磨得没有办法,一面抄写材料,一面瞌睡来把笔弄丢了,都浑然不觉,就这样,大家通宵达旦地工作了三天三夜。每每读到这里,心里隐隐作痛,敬意油然而生。葛店的每一片土地,不知留下他们多少深深浅浅的印记,就像走走停停的日后注定让人回味的幸福时光。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葛店以轰然作响的时代跫音,以最亮眼的鄂州速度,致敬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热血的男儿。生者当慰,逝者当息。葛店,你不枉一片苦心孤诣,不负一段青春芳华,我为你自豪。
今天,我和一群采风的文友老师走近你,对于我这样一个后生愚辈而言,你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你在江之南,我在江之北。二十年前学生时代的那次偶遇,仿佛是为二十年后的重逢注脚。那个漆黑的夜晚,除了机器厂房里传出的轰鸣声,我找不到万家灯火里融融的温情。如今,当我踏上这片热土,亲近你的每一寸肌肤,梳理你的每一个细节,仿佛也是在走上属于自己的归途。眼前随处可见的一幢幢高大雄伟的建筑装点起你明媚的笑容,不远处建筑工地上的庞大地基,次第显影,泼墨挥豪出你的宏伟布局和宏大手笔,一声一声的叮当声像在召唤这个崭新的时代,又像是在诉说奋斗者的艰辛。宽敞干净的马路上,人潮涌动,夏家榜前,葛仙楼上,游人如织,紫菱湖畔的花儿开得正艳,杜家山上的青青漫草染绿了大片大片的山坡,久违的布谷鸟的叫声,响彻葛店的天空,给四月播下奋斗的希望,也播下耕耘的幸福,葛洪花园广场上不知名的孩子,是谁,把一尾纸鸢放飞?葛店,你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你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你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深沉内敛的光芒,有如陈年的老酒,把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曾经的筚路蓝缕,曾经无数暗夜里的迷茫彷徨,都化作了如今的华丽蜕变,冲天一鸣。
每一次与你携手同行,都是惊喜,都是收获。这不,华师大附小、光谷外校来了,同济医院光谷分院来了,希尔顿、恒大、纽宾凯来了,武汉地铁11号线来了……短短的几年,在你的身上发生了惊天巨变。遥想当年,只有几十家小规模企业的你,如今己有500多家现代化集团公司入驻,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现代电子商务己成为龙头支柱产业,中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正呼之欲出。你的昨天被一群热血男儿奠基,你的今天正被亿万不辞辛苦劬劳的创业者抒写,你的明天,我有理由相信,将被无数俊杰风流接力传承。湛湛青天,朗朗乾坤,盛世华年,作为你时代跨越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何其有幸,何等自豪!美哉,我的葛店,美哉,我的美好时代!
在四月的葛店,你的内心总会被一种东西牵引,春未老,诗酒趁年华吧!
(选自《江南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视角,既深情回顾了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昨天,又描绘了当下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成就。
B.文章提及知名作家叶贤恩在《鄂州通览》中的感人细节,意在突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的艰辛和不易。
C.本文着力描绘了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表达了对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由衷的赞美和热爱,但作者籍此赞美当下这个美好的时代,则偏离了文章主旨。
D.在语言表达上,文章注重长短句、整散句的有机结合,同时,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小题2】文章题为“美哉,葛店”,请结合全文,探究“美”的丰富内涵。
【小题3】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景物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