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注]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 《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03:0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落脚猪

万芊

初秋。李痒搭村里的便船到陈墩镇上借高考复习资料。李痒是苏城插队青年,到银泾村插队,已十年了。

村里的船,靠在镇北塘湾里。湾里停着几条卖小猪的船,买小猪的船围着。小猪被抓时的尖叫,此起彼伏。

李痒取了资料在岸边等。

一位卖小猪的老伯,准备摇船离开时问李痒,有只落脚猪,半送半卖,要不?李痒用眼扫了一下老伯的船舱,见舱里缩着一只小猪,奇丑无比,瘦骨嶙峋。李痒知道,落脚猪就是入不了养猪人挑剔的法眼而被挑剩的猪。老伯似乎偏要把那小猪给李痒,说,两块钱,等于送你,说着抓住小猪的后腿,硬塞在李痒怀里。李痒从没想过养猪,支吾着。那小猪,很奇怪,在李痒怀里,乖得像猫似的,李痒心存怜悯,掏了两块钱,抱着小猪上了自己的船。同船的村民,一个个以挑剔的眼光反复打量李痒的落脚猪,最终谁也没看出有哈毛病,都说,才两块钱,养着玩吧。大家都清楚,这猪,倒贴猪食的货。

其实,李痒来银泾村这么多年,自己养活自己也够呛。李痒刚来时,人瘦小,田里的活,没一样对付得了。村里没法,让他在工场上,做些翻晒的轻活。工分,自然是队里最低的。李痒带那猪回村后,不知咋弄。有热心人用旧毛竹和柴草,帮他搭了个小猪窝,吩咐他一日三顿得喂饱。李痒自己一日三顿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哪顾得上小猪的一日三顿。开初几天,小猪叫唤了,他弄些吃的给它。过了一段时间,他早把那小猪给忘了。小猪饿得没法就蹿出猪窝,满村乱窜,狗食猫食自留地里的蔬菜,见啥啃啥。那猪小,村里人不大留意。时间长了,村里人见了就撵它,撵不了就逮住了,用草绳拴了,丢进李痒的猪窝。过了十天半月,李痒听见小猪乱叫了,这才想起该喂猪了,才喂一下。没多时,那小猪又饿得乱蹿。见李痒的猪,全村人都要笑,尖嘴猴腮不算,浑身的毛乱七八糟,那肚子更是肋骨毕现。

自从李痒养了猪,银泾村就多了一句俏皮话,那就是李痒养猪,养得像猴。

入了深秋,李痒更顾不上那小猪了,高音喇叭里说的全国公开高校招生考试迫在眉睫。李痒请了假,不分白天黑夜在小屋里看书做功课。有时,小猪突然乱叫了,他干脆解了草绳把那小猪赶走。

入冬,李痒参加了初考。成绩出来,挺不错的。他毕竟是66届高中毕业生,他父亲又是大学里的教授,比别人基础好。

过了一段时间,李痒参加了复试。成绩出来,考了全县第三名。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痒参加体检。情况不妙,说是脾脏检查有点肿大。县招生办公室通知他一周后复检。李痒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人,人家让他泡糖水喝。李痒没钱买糖,只象征性地喝了一点糖水。

一周后,李瘁惴惴不安地走进县人民医院指定的体检室。大家私下里已在传说,内科复检的是县里最有名的然为人呆板的景副院长。景副院长的体检很仔细,体检完毕,李痒并不知道自己最终的结果,回村埋头睡了几天几夜。

李痒报考的中医大学。他第一批就拿到了入学通知书。他这才知道,景副院长给他做的复检是合格的。

离开银泾村时,李痒想去谢谢景副院长,但李痒没有一样可以谢人的东西,这让李痒挺纠结。

不知啥时,李痒的那只落脚猪,又被人送回来了。多时不见,小猪大了一些,只还是瘦得像猴。李瘁想尽量喂胖小猪,每顿喂得饱饱的,还给它洗澡梳理皮毛。那小猪,似乎不再那么丑了。

李痒牵着猪,找到景副院长。李痒才说了一半,景副院长恼了,说,你瞎胡闹!李痒没法,牵着小猪,蹲守在景副院长下班回家的路上,尾随着到了医院职工宿舍大院。半夜里,李痒抱着喂饱的小猪潜入大院,把那猪拴在景副院长家的门上。

又过了几天,李痒要回苏城了。临走,他又去了一次医院。蹲守了好久,竟然在医院食堂后院里发现了那小猪。景副院长坐在石级上,专注地用手里的食物喂着那小猪,一边喂还一边不时地捋着小猪后背的杂毛。那小猪乖得像一只猫,似乎有点胖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落脚猪”为题,这不同于以往以人物命运为题的惯常用法,角度的变化既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开篇说李痒“借高考复习资料”,又说“李痒是苏城插队青年”,这样表明人物身份,为下文李痒考上大学离开银泾村埋下了伏笔。
C.“李痒才说了一半,景副院长恼了,说,你瞎胡闹!”这看似写景副院长“为人呆板”,实则是景副院长已喜欢上了李痒要送的小猪。
D.落脚猪是李痒与银泾村村民的主要连接点,小说由此展示村民形象和李痒的生活环境,并在喂养落脚猪的过程中丰富了李痒的形象。
【小题2】小说中说“县招生办公室通知他一周后复检”,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落脚猪?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后生可畏
刘斌立
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儿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地翻着。
我问了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里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其它我们啥事儿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儿天天待着呢。”
“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我随口应和道。
“老实?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
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经常应景似地挺时尚,一会儿夹克上带钉,一会儿头发颜色又变了。
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的那张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问到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他爹差点没气得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一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的男孩儿吧——从我这儿跑了的那个,又回来了,这次据说是自己主动回来的。今天来求的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儿坐着打杂看书,我也是服了!”后面老李加了几个微信的笑脸图标。
“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那以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至于记忆里的玩摇滚还要考律师的常远,就遗忘得更远了。
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条新闻。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她们去争取权利。
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的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家属的索赔事务。这条很短的信息,却因为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当我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立刻给了我确认的答复。
“没错儿,这个常远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老李在电话那边肯定道。
“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我问道。
“还真不是。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听常远爸说,常远在那儿生活过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我在电话那头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
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后生可畏啊!”
我听到电话那头老李很肯定地重复了这句话。
(选自《小说选刊》 2016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常远他爸让他到律师事务所来见习,是想让他当一名律师,可他却想当一个摇滚乐手,可见他个性张扬,父子关系紧张。
B.听到常远“跑了”的消息,“我”又惊讶又好笑,并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由此看出“我”对常远这类年轻人很不满意,甚至有些鄙视。
C.小说通过“我”和李信的四个阶段的对话,先抑后扬,刻画出常远这一新时代的青年形象,他有闯劲,有社会责任感;对弱者有悲悯情怀。
D.常远跑到青海茫崖的矿区演出,是为了接触中国最底层的民众,了解中国最基层的现实。这次经历使他逐渐地成熟起来。
【小题2】“我”和老李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是否喜欢小说中常远这个人物?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他会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可今天,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目问: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

可有不少人甘愿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中,有两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小伙子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没想到他真知道。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是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能在饭桌上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还是在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说中午近是因为感觉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他们要孔子给个标准答案。

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嘴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事实上,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对人和世界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孔子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不过是说出了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获得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选自鲍鹏山《境界与知识》)

【小题1】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知识赋予我们每个人力量,它不存在局限性,所以掌握知识非常重要。
B.知识是对这个世界事物的认知,世界是无限的,因而知识也是无限的。
C.知识即使是不成体系的,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竞赛中百战百胜。
D.知识会让我们富有激情并用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通过学习知识、技术、专业等等,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并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B.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让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C.决定人境界高下的并不是知识的总量,而在于对人和世界有没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D.孔子与苏格拉底都谦虚地说自己是无知的,但这也反映出知识的无限性这一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故乡的山泉
徐鲁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碾子沟被填平了,村西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B.作者知道老家的伙伴们再也无法找到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他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C.文章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作者继续运用第二人称对故乡的山泉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说明对故乡山泉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永远埋在心灵深处。
D.作者通过回忆昔日山泉及其生活的美好,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了对消失的山泉的留恋和痛惜,因为让一代代孩子坚强地生长着的正是这甘甜的泉水。
【小题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小题3】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老友贺友直
几年前,中国美院请友直去讲学。许江和梁平波在现场,说起他们的老师叶浅予先生曾对学生们讲:“你们要好好看看连环画,《山乡巨变》《红日》的功夫很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临摹一下。”
友直的艺术成就与他的个性和经历分不开。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出身苦。幼年丧母的他来到上海,当过兵,当过学徒,失过业,挨过饿。1956 年,上海人美社成立,友直进入连环画创作室工作,结束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好日子没过几天,运动开始了。友直成了内控对象。许多刊物都不再找他组稿,有什么活动他都靠边站,一度还曾被控制行动。他个人遭受迫害,家庭也受牵连。红卫兵到他家抄家,荒谬地撬开地板找发报机,闹得家无宁日,胆战心惊。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在这期间,友直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往来十几次,挑十几担水,装满营地的几只大水缸,任劳任怨,从不间断。晚年的友直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们绝想不到他“文革”期间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摧残身心,历尽心酸。
当年人美社创作员,号称有“108 将”,在全国连环画界都赫赫有名。大家在画画领域各有擅长,只有友直精于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他勤于思考,形成了一套方法论,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连环画绘画“四小”:小人物、小动物、小动作、小道具,这是他多年创作经验的提炼,也是他幽默底色的秘密和诀窍。这“四小”,别人在连环画创作实践中也惯常使用,但只有他总结升华,提高到了艺术理论层面。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默记能力强。一批连环画老友中,我最认可他的默记能力。他总说“心中有数,才能落笔”。在连创室,有时创作闲暇,大家聚在一起闲谈,就考他,从来考不倒。他速写本里的作品,一个轮子几根辐条?一栋房子几个窗户,几道横梁?门能容纳一个人进出,还是两个人进出?眼睛大小?颧骨高低?人的长短?只要他画过,都牢记于心,回答不差毫厘。默记能力来自扎实的积累。如今的画家在搜集素材方面,很少像他这样踏实恭谨,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与认真。
友直非常重视生活体验和下乡采风,为了创作,必要目见耳闻.解放初,组织上让友直画舞女,他画不出;画大世界,他也画不出。因为他没见过,那不是他的生活经历。为创作《李双双》,他去山西写生,很快融入当地生活。回来后,总结写生经历,他的表达与众不同。说,农村的生活,一天从早上“吱”一声拉开门栓开始,一天的劳动结束在晚上“噗”一声吹熄油灯声中。他观察得多深入,提炼得多形象,传递得多生动。
友直晚年,连环画日薄西山,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他接受《哈哈画报》的约稿,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每次画好几张,就趁着散步的同时送过去。主编韩伍接待他,总是很愧疚,说:“老法师,我这里稿酬最高八十元,委屈您了。”他总豁达地笑笑,幽默地回答:“够打老酒了!”。但是,在人家请他在四尺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一万元一个字时,他不写。他说:“我画连环画的,从来都是写小字,写大字不是我擅长,我不出这个洋相,这个钱不赚。”如今,友直的身价非比寻常。西泠印社拍卖的一张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封面,以五十七万元的价格成交.(选自2016- 08- 01 汪观清 / 口述 魏松岩 / 撰稿 《新民晚报·与老友贺友直共事》,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著名画家贺友直是特定时代、特定国度造就的连环画家,一直以平实白描的手法致力于人物造型、生活场景及总体构图,从而使连环画脱离了小儿科而成就了蔚为大观。恰如其好友谢春彦所言:“其为人之风格亦确如是,亦确如他笔下主要的形式白描,一根墨线儿到底,光明磊落,是绝无什么枝蔓的。”(2016- 03- 17澎湃新闻,顾村言 徐佳和《贺友直:白描人生》)
②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老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1963 年,长达 396 幅的《山乡巨变》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老头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朝阳沟》。“我自己喜欢《朝阳沟》,是因为画的时候,我才真正懂了画连环画的要义。”照他的说法,“画出情调来了。一个场景,一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情调———这才是连环画的境界。”(2016- 03- 21《光明日报》,颜维琦、曹继军《贺友直:我是个匠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贺友直明白,他的连环画终有一天会身价百倍,所以,面对几十元的稿酬,面对一字一万元的请求,他都不在乎。.
B.用笔工整细致是贺友直作连环画的手法,也是他的为人风格;情调是贺友直悟出的画连环画的要义,也是他对自己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人生境界的感悟。
C.贺友直一生命途多舛,幼年丧母,早年颠沛,后又受文革冲击,从事不景气的连环画行业,但面对不公,他总是默默承受。
D.贺友直在人美社 108 位创作员中,是赫赫有名的,只有他注意总结创作经验,升华为艺术理论;他也是其中默记能力最强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革中被下放到奉贤五七干校劳动,贺有直任劳任怨,为他以后作画能深入体验生活打下基础。
B.贫苦的出身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使贺有直成为一个珍惜生活,勤勉努力的人,所以,他凡事用心,积累素材,记得牢靠。
C.在中国当代美术史,贺有直的名字是绕不开的.他的《朝阳沟》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连环画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自己更喜欢 1977 年创作的《山乡巨变》。
D.贺有直历经坎坷,历尽心酸而达观开朗,诙谐风趣,他画的《李双双》具有幽默的底色。
E. 贺有直晚年,连环画发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连环画者的收入江河日下。因而他在中国画《兰亭》上写几个大字,获得报酬一万元一个字。身价非比寻常。
【小题3】贺友直创作连环画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