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注]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地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小作家选刊》,有删改)
[注] 《与周瑜相遇》是迟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说,获得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做了铺垫。
B.文章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C.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D.“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作者认为真正的英雄应不惧怕失败,哪怕在战场倒下去了,仍是响当当的英雄。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观”。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小题3】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03:0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孔帆升
①石磨,如胎盘一样深埋在家乡的土地上。小时候,总是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乡村从来是人推的磨啊。一个仅两三百口人的小自然湾,竟然有四五个扛神出菩萨的,可谓鬼魅横行了,但是即便如此迷信的地方,也没有恐怖到“鬼推磨”。大人讲故事,说磨在地狱里是执法机器,钟馗用它辗碎那些生前钻进钱眼儿里为富不仁的家伙。磨在童年的记忆里,充满了神秘色彩。
②农业社会里,磨必不可少,却又难得施展本领;磨这东西一出世,就注定了既费力又不怎么能派上用场。有点像民国才子,抱负未实现,就被归入历史序列。也有点像唱大戏与打鼓说书之于农人枯燥的生活,偶尔才在山村里吱吱嘎嘎唱一回。大众化,又并非家家必备。充裕一点的人家,会请石匠打个磨,不充裕的人家大可不必打,只需到要用磨的时候,拉下个脸皮说一声,平常做人好一点,没有哪家不肯借的。
③磨是蛮撩人的,尤其撩鼻涕虫。小村庄里,一年之中,谁家都难得看到它转几回。要么是逢年节,要么是要办喜事,要么是家里请了帮工做农活,需要改善一下生活,磨才被刷洗干净,大姑娘坐花轿般被人请出。它一出场,乐坏的通常是小屁孩,这时在堂屋里到处乱窜,蹦跳着唱:“磨麦,请客,做包恰(吃),恰(吃)不了,担起走,担到高婆屋门口,高婆不在屋,小狗咬了脚。”大人还在磨呢,他们就馋得不得了,好似香喷喷的粑已到了嘴,还拿着走亲戚。没想到没孝敬到外婆讨着好,反被狗咬着了,乐极生悲。家里有了客人,好不容易“托福”,却落得个解了嘴馋,惹了脚痛。
④平时,磨是个偷懒又乖张的哑巴,紧闭了嘴不吃不喝。你一年四季田里地里、屋里屋外忙得团团转都不见它的踪影。磨磨豆腐,打打粉皮,做做粑,却没它不行,于是咯吱咯吱,就张开了嘴巴,却是边吃边吐,粗的进细的出。它只磨磨牙,咀嚼咀嚼,就粗精分离,白粉、白米、白粉汁,沿牙缝漏下流出,落到磨架上的大笸箩上。
⑤磨就是磨人。磨人大概是妇女发明的词。磨似乎天生是被家庭妇女使的,推磨虽不是重农活,可也够累人的。婆婆们端个凳子坐着,一手端着盛满谷子、玉米、小麦、荞麦、黄豆等料的筲箕,一手抓料,或是用勺端上浸泡得圆滚滚水灵灵的黄豆,时不时用手顺一顺磨眼边不肯粉碎的颗粒,推磨者则左弓右绷,前仰后合,像筛米一样推拉,随着磨转出圆圈。身子不停地摆动,画着一个又一个圆圈,好像人跌进一个无底洞,永无出头之日地转,昏天黑地地转,怎么也数不清转了几多圈,每一天似乎都在原地踏步,日子永无起色。
⑥小时候我一直记恨继奶奶的苛刻与偏心,从不跟她讲话,见了连头都不抬,腮帮子倒是鼓鼓的,暗暗磨牙。我恨她是有道理的,只是看在眼里不想说而已。不知何时起,这个高傲的小脚女人低下了头,主动来帮母亲推磨了,还时不时与她不喜欢的媳妇讲两句家常话,显出一家人的样子来。
⑦我猜这磨转来转去,让矮圆规脚、走路不稳的女人领悟了,山不转水转呀,她总有日落西山时,总有腿脚不便时,总要落到打下手的境地。要不然,她还能平和地与媳妇在一起待那么久?看着她推磨时的落寞神情,我紧咬的牙关松开了。我相信,磨是可以磨平沟壑、消除仇恨的。
⑧磨在特定时代有法的威严,在以磨治村中起到杀一儆百作用。封建族长整家规的时候,只要断喝一声:“给老子绑了,沉塘!”愤怒的人们就一呼而上,力拔山兮,把一两百斤重的磨抬了去,绑起犯了事的人就地正法!不给人留任何退路与生路,让你改悔的机会都没有。倘有好奇者深入乡村,对那荒废的臭塘感兴趣,要起底一个村庄的历史,也许能挖出一两个石磨,里面肯定有冤魂吧?俗话说的“豆腐磨出血来”,大概就是苦于纠缠的结果,不依不饶的礼教之下,总是会出几个牺牲品的。用磨做惩罚工具,铁定了海枯石烂永不得翻身。可见,磨是可以封住家族耻辱、封住历史,伸张正义的。
⑨在水源与竹木丰盛的山村,会有大水磨,在水沟边矗立着,有一人多高,五尺直径,靠的是水来冲,水不停地流,推动轴承转动,巨磨就自动转起来。这样的磨除了用于生活,还是生产工具,比如辗竹片、造火纸。它是一个时期的先进代表,解放了生产力。水磨的威力与神奇够人膜拜的,于是,有的村干脆就叫水磨。机械化以来,磨基本上消失了。即使谁家有一只磨,那也是落满灰尘,早就被什物埋压得不见天日了。巨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孤寂地立在村旁变成了卫兵,成了路标,等待那些一年四季在外的人抚摸。
(节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枯躁 乐极生悲 (nǎn)碎 (wéi)富不仁
B.充裕 前仰后合 咀(jiáo) 鬼(mèi)横行
C.苛刻 海枯石烂 机(xiè) 不依不(ráo)
D.膜拜 申张正义 (chù)立 杀一(jìng)百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石磨如胎盘一样埋在家乡的土地上,给作者的记忆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B.作者借助“民国才子”的人生经历解说石磨的特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
C.“磨”在特定时代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可能会出现几个无辜的冤魂。
D.结尾描述立在路边孤寂的巨磨形象,蕴含作者内心无尽的怀念和长惘之情。
【小题3】作者以“磨”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磨”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小题5】第⑤段,作者为什么说“磨就是磨人”?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全球能源正在进衧第三次转型。此前,第一次是媒炭取代木材成为主导能源,第二次是油气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能源转型处于初期。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并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主要能源。IEA预计,到2030年前后,可再生能源将超越燃煤发电,成为全球最大电力;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所有新增发电容量的一半以上。
以建立低碳、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体系为目标。当前的能源转型源于对高碳能源使用后果的科学认识以及低碳能源利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自觉行动加上科学技术 进步构成推动第三次能源转型的基础。传统的能源消费正在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合作共赢、政策引导是当前能源转型的重要特征。能源转型所要解决的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安全问题是全球牲问题,仅依靠少数国家不能取得明显效果,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国际合作机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实现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是科技进步推动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正在进行的能源转型虽然政策引导的作用突出,但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力量仍是科学技术。
《世界能源新变化》
材料二 :
2000年——2014年,中国煤炭需求年均增长8%。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需求国。但是,随着减少碳排放意识的日益增强,煤炭将逐渐被天然气等更加清洁的能源所替代。页岩气在全球的大规模推广也使得天然气价格有较大程度的降低。

(《当今世界能源格局的三个特点》)
材料三:
世界能源格局走向三个趋势:
能源供给遂步呈现出扁平化、离散化的发展趋势。过去几十年,全球能源一直被少数国家的少数寡头企业所垄断。以页岩油气、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技术能源终结了这一局面。“分布式”取代了“集中式”,“矩阵式”取代了“单点式”。随着能源企业的轻量化、区域化,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逐步呈现出扁平化、离散化的特点。
能源格局变迁,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供给西进”和“需求东移”大背景下,美欧国家在供给侧的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在需求侧的话语权也显著增强。美国将进一步摆脱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但对新兴国家而言,中东地区的供给优势可能成为与西方谈判的重要筹码,其战略意义反而增强。
能源价格低迷,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能源产品的大宗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使得其对全球经济波动起到重要的传导作用。在价格下跌之初,多数经济学者预测下跌虽然会损害能源输出国的投资和就业,但同时也将增加进口国民众收入,从而扩大消费,并通过国际贸易途径抵消油价下跌的负面影响。此外,能源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通缩风险正随着新兴市场风险的加剧而逐步加强,并可能借助能源产品极高的流动性向全球扩散。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6》)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能源先后经历了由煤炭取代木材和由油气取代煤炭的第一二次转型,现在正处于由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期。
B.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已成为全球趋势,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所有新增能源的50%以上。
C.当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需求国,但是据有机构预测到2040年中国将超过加拿大成为全球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从而大大减少碳的排放。
D.能源的属性决定了其对全球经济的重大影响。能源价格的下跌对输出国和进口国均会产生影响,甚至能源价格下跌所带来的通缩风险可能会扩散到全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人类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能源利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是第三次能源转型能够成功的必备条件。
B.全球能源的第三次转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合作机制,因为能源转型所要解决的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和安全问题关涉全球。
C.全球能源的第三次转型,将打破寡头企业垄断能源的局面,促进能源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逐步呈现出扁平化、离散化特点。
D.第三次能源转型必然导致能源格局的变迁,像富产石油的中东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力将被削弱,而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的话语权将更加突出。
E. 能源转型是全球性问题,只有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位,并努力携手,形成全球合作机制, 能源转型才能真正实现,因为各国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根本力量。
【小题3】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回答,如何才能实能源的第三次转型?并以中国为例谈谈能源大国该做出怎样的努力?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傅雷

陆晨虹

①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上海浦东地区有两处童年的故居:其一是南汇下沙的王楼村傅家宅祖居,其二是在周浦镇东大街租住的曹家厅。南汇是傅雷的故乡。下沙古名鹤沙,古陆水草丰茂、白鹤栖息。白鹤之乡南汇,是江海之汇、孕育人杰的息壤。
②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是在2008年的春天,由世居南汇的师大同窗带路,我们几位老同学沿着当时狭窄的下盐路、储楼路、双楼路,蜿蜒四公里一路东行,沿途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代翻译家的祖宅就在田畴深处的小河旁。傅雷祖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末,三十多间房屋院落由砖墙门洞连通,梁上雕花多处可见,东墙外青砖小道屐痕(甲)。可惜的是,回字形的绞圈房子中,已经硬生生地插入了村民拆旧翻新的三层楼房,旧屋或庭阶(乙),或租住给了务工者,或堆积着不知何年的柴草杂物。传说中的“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无迹可寻;中庭院落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参差不齐,上空电线纵横交错……稍有生机的是:屋后腊梅,花刚开过,可惜“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
③水边的这座老宅,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石桥对岸,竹林茂密,村外田畴,桃花(丁)。桥头几位晒太阳的老妪在闲谈,指望着老房子早点拆迁,早点住上新房子。
④我们问:“你们不希望傅雷的老宅保留下来吗?”
⑤“破房子有什么用啊?”“天天盼着拆!”
⑥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⑦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到过周浦,咸塘、周浦塘水路在此交汇,惊鸿一瞥中,云台街、巽龙庵、立雪亭久久留在我对巨镇的记忆里。傅雷母子先借居圈门街张家——主人张以诚(字履中)曾是教育家黄炎培的老师;后租住东大街曹家厅西半宅。曹家厅是座经典的江南明清庭院,相传明代通政使赵文华奉旨阅兵时曾住。1999年的夏天,我初访曹家厅,却见历经沧桑的仪门头、歇山顶斑驳残破,飞檐、木雕干裂发黑。
⑧2011年,傅雷逝世45周年,我们当年曾同访傅雷故居的同仁重聚一堂,在浦东图书馆聆听傅敏畅谈父亲的艺术人生。2013年春,我们重访下沙傅雷故居。拓宽重建的下盐公路上,已辨识不出傅家宅的道口,好在一路问来,当地乡民已对故居非常熟悉。老宅已经搬空,搭建的窝棚、连同原来村民私拆故居建起的三层新楼都已拆为一片瓦砾,留下残缺不全的绞圈房子等待着修复。踏进东间,墙上工整的毛笔字表格是公社化时期的最后一次工分记录。桥头两位老妇见我们在“踏勘”,走过来愤愤地抱怨:“你看那间屋子,一夜之间迁进了好几个户口……”“那么好的新楼房拆掉了,这些破房子倒还要修!”
⑨老妇的话如同五年前一样,让我们再次无言相对: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利益诉求,不可能被纸面上的文物法所禁锢——即使是对乡贤:黄炎培先生在川沙城东的童年读书处“东野草堂”,不也被私拆、改建新楼了吗?傅雷在周浦读小学时的恩师、清代末科秀才、苏东坡28世孙苏局仙的牛桥“东湖山庄”,不也是在人去楼空多年失修后,门楼坍塌几成废墟、藏品被盗吗?虽然周浦民间至今仍在流传着傅母教子佳话,可其现实意义或许只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的教育期望值。傅雷的艺术精神与情感世界属于阳春白雪,其能赋予故乡底层大众文化眼光和人文追求吗?
⑩但是这位译作精湛、刚烈不屈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却感染着几代后世学子的良知:1966年,一位名叫江小燕的姑娘在傅雷罹难后,冒险收存傅雷骨灰,才使之47年后终于归葬南汇故乡。
⑪在江小燕从青年变成耄耋老人的半个多世纪间,傅雷由死而生:《傅雷家书》从十几万字的小册子进化为一部人文经典,与傅雷翻译的《欧也尼·葛朗台》同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当傅雷的名字被写上故乡中小学的校名牌时,当故乡的校园里,莘莘学子琅琅诵读着傅雷的文字时,当下沙的傅雷故居开工修缮、周浦的傅雷图书馆蓝图初谱时……周浦古镇的市井格局,却早已湮没于屡次破旧立新的改造;下沙水乡的田园风光,在日渐扩张的城市面前能保留多久?——“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选自2019.7.22《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小题1】给段落②和③中带括号的甲乙丙丁处填入叠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深 寂寂 脉脉 朵朵
B.寂寂 深深 淡淡 灼灼
C.寂寂 深深 淡淡 朵朵
D.深深 寂寂 脉脉 灼灼
【小题2】文中两次出现老妇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以西晋名士陆机的诗句“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作结,请联系全文作赏析。
【小题4】文中写作者多次实地走访傅雷故居,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请结合文意作梳理并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一尽。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撕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2017年第6期《安徽文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D.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细致的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诗的源泉
叶圣陶
让我们来探索诗的泉源。生活是一切的泉源,也就是诗的泉源。所以说到诗就要说到生活——并不为要达到作诗的目的才说到生活。我们生而为人,怎能不说到生活呢?
空虚的生活是个干涸的泉源,也可说不成泉源,哪里会流出诗的泉来?因为它虽名为生活,而顺着它的消极的倾向,几乎退入于不生活了。惟有充实的生活是汩汩无尽的泉源。有了源,就有泉水了。所以充实的生活就是诗。这不只是写在纸面上的有字迹可见的诗啊。当然,写在纸面就是有字迹可见的诗。写出与不写出原没有什么紧要的关系,总之生活充实就是诗了。我尝这么妄想:一个耕田的农妇或是一个悲苦的矿工的生活比一个绅士先生的或者充实得多,因而诗的泉源也比较的丰富。我又想,这或者不是妄想吧。
我们将以“诗人”两字加到哪一类人的身上去呢?若说凡是生活充实的人便是诗人,似乎有点奇怪;或者专以称呼曾经写出些诗来的人,又觉得不妥。固然,有些人从充实的生活的泉源里疏引些泉水,写出些诗篇来。这不过是他们高兴这样做,有写作的冲动,别的人只是没有这种冲动罢了。只将“诗人”称呼他们,对于同他们一样地具有充实的生活的人又将怎样呢?
由高兴和冲动所引出的事似乎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有点区别。我们由于高兴而去游山,或者由于冲动而长啸一声,不能说游山和长啸就是不可或缺的事。我们若是具有充实的生活,可以不用经心,问什么要不要从那里疏引些泉水出来。忽然高兴,忽然冲动,就写出些字迹,成为纸面的诗篇。一辈子不高兴,不冲动,就一辈子不写,但我们的诗篇依然存在。特地当它一回事,像猎人那样搜寻和期待,这算什么呢?
这是从高兴写、有写的冲动的一方面说。因为生活充实,除非不写,写出来没有不真实不恳切的,绝没有虚伪浮浅的弊病。丰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清泉。所以描写工作,就表出厚实的力量;发抒烦闷,就成为切至的悲声。赞美则满含春意,诅咒则力显深痛;情感是深浓热烈的,思虑是周博正确的。这等的总称,便是“好诗”。好诗的成立不在乎写出的人被称为“诗人”,也不在乎写出的人有了这写出的努力,而在乎他有充实的生活的泉源啊。
生活空虚的人也可以写诗,但只是诗的形罢了。写了出来的好诗既然视而可见,诵而可听,自然凝固为一个形。形往往成为被模拟的。西子含颦,尚且有人仿效呢。所以到我们眼睛里的诗有满篇感慨,实际却浑无属寄的;有连呼爱美,实际却未尝直觉的。情感呢,没有;思虑呢,没有,仅仅具有诗的形而已。汲无源的泉水,未免徒劳;效西子的含颦,益显丑陋。人若不是愚笨,总不大愿意这样做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者认为“好诗”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述最后一段中“人若不是愚笨,总不大愿意这样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