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方山记
(明)袁宗道

毗卢顶①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此,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②少顷,僧供黄茅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饮。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内,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过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石砚。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其过昆山灵壁也。

从云水洞归,诸公偃卧榻上。食顷,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观?”皆曰:“佳。”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③攒结,成小普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④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有删改)
【注】①毗卢顶: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座山峰。 ②趺(fū)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③巉巉(chán chán):险峻的,陡峭的。④渟(tíng):水停止不流动。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同游虽至羸者    羸:瘦弱
B.烛之不见顶 烛:照亮
C.遂相挈循涧行    挈:搀扶
D.至诚忏谢 谢:辞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但指其住处   其孰能讥之乎
B.予尾之行 邻之厚,君之薄也
C.乃得入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惆怅而返 吾尝跂而望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我便摘下巾帽脱去长衫,带着诸位友人前行。
B.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
大家沿着山路曲折而行约有一顿饭的功夫,共上下坡四五次。
C.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
和尚拿起石块,左右敲击,一类发出钟声,一类发出鼓声。
D.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
以前有人用这水煮腥臭的东西,泉水就消失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星岭的山路陡峭难行,一位山僧却能像猿猴一样攀援藤条,疾速奔走。
B.后来作者常常拿出石砚给客人看,客人无不因我到过昆山灵壁而惊叹。
C.选文以作者与朋友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上方山的所见所闻。
D.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具有形象生动、晓畅易懂的语言风格。
【小题5】请概括原文一、二部分的主要景观。
【小题6】本文作者在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山洞游览,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只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寥寥数句记后洞游览。二洞有什么相似之处?行文的详略为什么如此不同?
【小题7】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口 舌 代 心 者 也 文 章 又 代 口 舌 者 也 展 转 隔 碍 虽 写 得 畅 显 已 恐 不 如 口 舌 矣 况 能 如 心 之 所 存 乎 故 孔 子 论 文 曰 辞 达 而 已 达 不 达,文不文之辨也。(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20 12:42: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 东 山 记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舆之内①,山陬海噬②,丽土之毛③,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④。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⑤,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⑥,坐是,两者弗获相通也。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⑦。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葘畬⑧,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火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⑨,辄以是疏先焉。

 (节选自徐光启《甘薯疏序》)

注  ①方舆:大地。②山陬(zōu)海噬(shì):山角海滨。③丽土之毛:附着于土地的植物。④章:显露。⑤逖(tì)闻.在远处听到。⑥逾汶之貉、逾淮之橘:《考工记·总叙》“橘逾淮而北为枳,……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强调生物生存对自然条件的依赖。⑦不佞:不才。自谦之词。道殣:饿死在道路上。⑧耕获葘(zī) 畬(yú):耕耘收获。⑨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小题1】本文作者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县人,为________代科学家。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某些生物只能生长在某地的观念妨碍了生物品种的推广。
B.作者坚持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品种是可以互相交流、异地引种的。
C.作者有时候会嗤笑那些不懂得利用他方之产的固陋之士。
D.作者从客居莆田的徐生那里引入甘薯并种植成功。
【小题3】第二段末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以此持论颇益坚”?
【小题4】本文在记事说理中,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小题5】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攢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熏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外崇峰复嶂,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霄,森列门内   干:冲
C.寺长老出迎客,坐后堂 延:延请
D.褰裳援萝,苍莽中   履:鞋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耆英少俊,序齿行 下江陵,顺流东也
B.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 用亡郑以陪邻
C.众兴未尽,席地坐   夫夷近,则游者众
D.分韵赋诗者久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小题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