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陡者级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植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蛇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
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
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0 03:02: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翠筠楼记
明杨士奇
吉水之东,桐江之上,其地多竹,其里名竹溪。里之望,为罗氏,罗氏之秀有曰同伦,于竹尤笃好,作楼若干楹,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因其族父翰林侍讲汝敬求为之记。
汝敬之言曰:“属春景融霁,秋气澄彻,八窗洞辟,天风徐来,郁乎如青云,泛乎若苍雪。而观之,浩浩如翠涛摇荡于履舄①之下;坐而听之,嗈嗈如金石和鸣于几席之外。至若凉月之夕,扬凤羽之蹁跹;冰雪之晨,挺琅玕②而独秀,皆楼中佳趣也。闲暇而登焉,盖使人襟抱清旷,万虑不侵,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乎埃氛之表者。”
余曰:“信可乐也!而非有潇洒离俗之资,亦恶足以语此乐?同伦其有离俗之资者哉。夫高台广榭,嘉木森布,葩花之烂然,香气之芬馥,管弦歌舞,日相聚而欢宴淋漓,此豪侈者所尚,而世俗之所趋也。其固自恃以乐矣,然往往朝荣而夕悴,不能少待于斯须之顷。其视斯楼,虽四时寒暑凉燠之不齐,而皆有以乐焉者,又岂独清浊之相远哉?同伦殆有异乎众人之所尚者欤?抑君子之尚于物也,有不在耳目之娱,意趣之适,而在于其德者?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罗氏邑故家,始自印冈,徙桃林,又自桃林徙竹溪。吾闻宋有号竹谷老人者,高尚绝俗之士也。子大经及其弟应雷皆理宗朝进士,大经著书有《鹤林玉露》传于世,文献代有足征,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同伦,竹谷之九世孙,于鹤林为八世,其所尚殆有所自耶,故推本而为之记。
(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
【注】 ①舄:古代一种加木底的双层鞋。②琅玕:竹子的美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之望,为罗氏 望:望族、大族。
B.属春景融霁 属:适逢。
C.信可乐也    信:真实。
D.要之罗氏之尚乎竹者远矣 要:核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翠筠楼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翠竹环绕之中的翠筠楼一年四季清爽宜人,竹声如金石和鸣,登楼远眺,使人万虑尽无、超凡脱俗。
B.楼主人潇洒离俗,情怀高洁,虽追求外物,但一定不注重外物的娱乐功能与闲情雅致,而关注外物所代表的内在品德。
C.世俗豪奢之人追求耳目之娱,然而这些快乐往往如昙花一现,不能停留。而翠筠楼佳趣常有,予人以乐。
D.罗氏一族尚竹由来已久,罗家崇尚竹子世世代代都受到竹谷老人的影响,作者确定罗同伦“笃好竹”与竹谷老人有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竹中虚外直刚而自遂柔而不挠有萧散静幽之意无华丽奇诡之观凌夏日以犹寒傲严冬而愈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环植竹数千挺,岁久蕃盛,名其楼曰翠筠,表所乐也。
(2)此其德为君子之所尚,而同伦之志亦必在于此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诚意伯刘公行状

黄纪善

公讳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举进士,安公曼硕见公,谓人曰:“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乃济时器也。”

江西行省大臣知公才略,辟为掾。后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居青田山中,著《郁离子》。未几,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会陈友谅入寇,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公独张目不言。上召公入,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上用公策,斩获千万。

洪武元年正月,上幸凤阳,使公居守。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乃命宪司纠察诸道,弹劾无所避。公案劾中书省都事李彬侮法等事,罪当死。丞相李善长素爱彬,乃请缓其事。公不听,遣官奏诣行在。上从公议,处彬死刑。公承旨,即斩之,由是与李公大。比上回京,李公诉之,遂辞归。

上召公赴京师,叙公勋伐。赉赐甚厚,累欲进公爵,公曰:“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圣恩深厚,荣显先人足矣。”遂固辞。上知其至诚,不强也。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八年正月,旧疾愈增,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公生平刚毅,慷慨有大节。每论天下安危,则义形于色。然与人游,坦然无间阻。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公初与同郡叶公景渊、金华宋公景濂同出处,有通家之好。至于居官任政,则各行其志,俱以功名显于世,而公与宋公又以文章为当代首称云。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行省大臣知公才略 雅:一向
B.遂由间道诣金陵 间道:小路
C.遣官奏诣行在 赍:抄写
D.由是与李公大 忤:不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古代的学校,也特指乡学。
B.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驿: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D.大节:指的是一个人通常表现出来美好的品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
(2)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
【小题4】根据文章第三、四段,概括刘基在“居官任政”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石门传
明丘云霄
世之慕旷达者皆谓嵇、阮诸贤得醉乡之乐,为能养其真成其名,丘子曰:醉乡之徒,乃其不羁以俯仰于时,不得直其志,乃托诸酒以自广焉耳。愚谓醉乡之徒,非真乐也。
晋安石门子早善属词,不乐进士业,每谓文至牵饰比偶,犹之留须眉以傅脂粉,无足学也。遂洗意爵禄之门,而结霞上之居,自号霞仙。善画,善隶草,善八分书。家贫,性嗜酒,日以饮为事。由是孤洁一世,知名海内。
时轩盖造之,求其所能则不得,盖不欲以所能媚也。及醉,则虽寻常人家投之楮素,欢然挥墨,任意纵横,而结构峻古,意态突兀;醒则虽工意为之,皆所不逮。盖其适在酒而神在醉故邪。
乡有宋子者,与善,疟岁弗愈。一日造问之,宋强疾移榻就堂相见,因享之酒。酣,宋出素请画,遂染笔写菊数本,倒垂悬崖而掩映于江波之间,香姿隐隐有飘拂流动之状,宋子泠然疏爽。再请,复写奇石,亭立双竹,凌空箫箫,数叶风韵,若有闻焉,宋跃起视之,毛发俱竦,是日疟不复发而就瘥焉。时为之语曰:“少陵有佳句,不若霞仙笔。醉后扫丹青,往往神鬼泣。”其妙入神态有如此者。
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石门子于酒视醉乡诸贤托以自广焉者,何如也?
岁癸卯,行年五十,疾,梦有画舫载卮酒促其登舟者,遂呼家人进之酒,再饮卒。先数月,武夷霞峰子卒,相去千里,不及有闻,没之日,曰:“霞峰子先我往矣,此人志在当时,不所欲,惜也!”闻者谓其谵语,而不知其前知如此。既没,闻者惜之。
石门子姓高氏,名濲,字宗吕,居于石门山,贫以自耕,又自号曰庖羲谷老农氏云。
(选自《止山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其不羁以俯仰于时    负:辜负
B.行年五十,疾  革:危急
C.没之日 垂:接近
D.不所欲 酬:实现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能养其真成其名 聊乘化归尽
B.与善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再请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D.再饮卒 怀帝阍不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B.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C.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D.夫求乐而得所乐/乐在物也/乐所乐而忘所乐/乐不在物在我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嵇康、阮籍这些醉乡之徒,是不得志而借酒浇愁,他们的快乐不是真乐。
B.高石门早年才华卓著,工书善画,不以功名为意,一世孤洁,名扬天下。
C.高石门酒醒之后,虽然“工意为之”,有时仍不能达到酒醉后作品的艺术境界。
D.宋子观画时泠然疏爽,毛发俱竦,疟疾痊愈,这从侧面表现了高石门画艺的神妙。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②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   臭腐之极,复为神奇① ,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 □ 。”

③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节选自明朝陶望龄的《养兰说》)

①嵇六赞府性爱兰,购兰数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于奴隶。春时方寒,置密室中,犹惧其冻。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许,虑其或僵也,时以指消息之。出见人所蓄兰,置风日中,干则以水灌之,笑曰:“是乌知养兰之道乎?”归,视见弥谨。

②无何,兰渐萎。再出见人之兰,则浓色可掬,蕊苕苕② 将放矣。乃大恚,语予曰:“吾今而后知兰固天下之贱卉也。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 □ ,乃反不如他人之荣。是岂足为品之贵乎?”

③予曰:“此非兰之贱,乃子不得其贵之之道耳。兰号国香,其质固草木也。草木则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为兰之性,岂兰之所欲哉?名为爱兰,其实害之。子未阅淮南之言乎?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子之于兰,得无类是?子但时其风雨燥湿而已,其他无事屑屑也。”赞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试之。”明年,兰大盛。

(节选自清朝张云璈的《养兰说》)

(注)①臭腐之极,复为神奇:此句引用《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②苕苕(tiáo),高高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甲乙两文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都是
A.哉B.耶C.也D.矣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甲文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
②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
③误哉,子之术也
④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A.②④①③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④①②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养兰者开始时用茶水浇花,后改用大粪浇灌。
B.乙文养兰者开始时不让仆人用水浇花,后才浇水。
C.甲文养兰者听人所言才知道兰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D.乙文养兰者的兰花不如别人是因为他兰花品种贱。
【小题4】概括乙文的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说理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隐记

明唐寅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善于此,重为君子之差。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整之中者耶?

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日“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意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造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穿自谓用:“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围,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论: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小题1】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A.亦故B.所乃C.之则D.者然
【小题2】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小题3】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
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
D.“隐”又是君子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品行。
【小题4】作者强调朱大泾“其功甚大,其名甚著”的用意是    
【小题5】唐寅16岁即以第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立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