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诚意伯刘公行状

黄纪善

公讳基,字伯温,处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举进士,安公曼硕见公,谓人曰:“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乃济时器也。”

江西行省大臣知公才略,辟为掾。后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居青田山中,著《郁离子》。未几,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使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会陈友谅入寇,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公独张目不言。上召公入,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上用公策,斩获千万。

洪武元年正月,上幸凤阳,使公居守。公志在澄清天下,乃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乃命宪司纠察诸道,弹劾无所避。公案劾中书省都事李彬侮法等事,罪当死。丞相李善长素爱彬,乃请缓其事。公不听,遣官奏诣行在。上从公议,处彬死刑。公承旨,即斩之,由是与李公大。比上回京,李公诉之,遂辞归。

上召公赴京师,叙公勋伐。赉赐甚厚,累欲进公爵,公曰:“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圣恩深厚,荣显先人足矣。”遂固辞。上知其至诚,不强也。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八年正月,旧疾愈增,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公生平刚毅,慷慨有大节。每论天下安危,则义形于色。然与人游,坦然无间阻。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公初与同郡叶公景渊、金华宋公景濂同出处,有通家之好。至于居官任政,则各行其志,俱以功名显于世,而公与宋公又以文章为当代首称云。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行省大臣知公才略 雅:一向
B.遂由间道诣金陵 间道:小路
C.遣官奏诣行在 赍:抄写
D.由是与李公大 忤:不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古代的学校,也特指乡学。
B.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驿: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D.大节:指的是一个人通常表现出来美好的品质。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
(2)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
【小题4】根据文章第三、四段,概括刘基在“居官任政”方面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10:4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两浙观风诗》序

(明)王阳明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观民风。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春秋之时,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盖所以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赖公之才,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释)①皋: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所以王政而兴治功 布:宣告,实施
B.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 柄:权力
C.悬者呼而望解 悬者:受困的人
D.赖公之才,知神武 明:清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子巡狩至诸侯之国   吾尝终日思矣
B.观民风 作《师说》贻之
C.公始至吾浙   句读不知
D.天子能久容于外乎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就有通过下级官员献上的诗歌来观察民情、了解施政得失的制度,后来这一制度曾经因为无人献上诗歌而废弃。
B.陈公初到浙江任职就遇上旱灾,百姓难以生存,情势十分危急;但最终平安渡过了这段艰难时期,靠的是陈公处事得当。
C.文章既赞赏陈公能够采取慰劳百姓劝勉学习的利民政策,也赞赏他落实政策后能够游览美好江山的修身养性的行为。
D.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感情真诚饱满,用词造句既有法度可循又有自由率意的表达,体现出情理结合的写作特色。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
(2)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小题1】从标题看,本文的体裁是___ 序。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悲”具体指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是
【小题4】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虚白“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何,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其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虛白上人之贤。
【小题5】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侧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侯生:侯嬴,信陵君门下食堂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社稷:社,古代指五谷之神意;稷,古代指土地之神。象征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2)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