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后面各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①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E. “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小题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18 08:0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贤孝(元)

陶宗仪

①贤孝前至元间,杭州有郑万户者,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而奉事母夫人备极孝道。母诞日至,预市文绣毯段,制袍为寿。针工持归,缝缀既成,为油所污。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至日,卧不起。子至,候问安否,见有忧色,请其故。曰:“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子告曰:“一袍坏,复制一袍,可也,夫人何重乃尔?”母阳为自解,遂起受子孙拜贺,如常岁仪。人咸以此为贤母,而益见万户之孝。

②国朝妇人礼服,靼靼❶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❷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今万户有姓者,而亦曰袍,其母岂靼靼与?然俗谓男子布衫曰布袍,则凡上盖之服❸或可概曰袍。
(注释)❶:这里指蒙古;❷古代表示身后的服饰;❸外衣、罩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与中的意思。
(1)母为自解 (2)人咸以此为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诞日
A.病重B.向下C.流传D.将要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项是(   )
A.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B.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C.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D.昨莫偶视新袍/适几上油缶翻溅渍成/玷我情思殊不佳耳。
【小题4】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时估贵重,工莫能偿,自经不死。邻妇有识其母者,潜送入白之。
【小题5】分析文中郑母之贤的表现。
【小题6】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推断郑母的礼服称作“袍”的理由。

同类题2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堪大用。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命竑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 ,而慎简材武补之。
后引疾求退 ,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 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B.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C.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D.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方式。
C.“授”“迁”“补”“擢”等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拜”“除”是授予官职,“升”“陟”“右迁”是提升职务的,而“调”“转”“徙”是关于调动官职的。
D.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B.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了政权以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飞扬跋扈,毫无收敛,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C.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出现了灾情,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D.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莩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2)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姜次生印章前
周亮工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食饩于邑,甲申后弃去,一纵于酒,酒外惟寄意图章。得酒辄醉,醉辄呜呜歌元人《会稽太守词》。又好于长桥上鼓腹歌,众环听,生目不见,向人声乃益高。每醉辄歌,歌文必《会稽太守词》,不屑他调也。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公醉我,我为公制印。公意得,正学意得矣。”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矣。
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惊起询,则报曰:“姜生见。”侍御遣人谢曰:“夜分矣,请以昧爽。”生砰訇曰:“事甚急。”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迎之,执手问故。曰:“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复曰:“如此印,不值一醉耶?”于是痛饮,辨明而去。去又于桥上歌《会稽太守词》。桥侧饼师腐家起独早,竞来听之,谓此君起乃更早,遂已醉耶。生意乃快甚。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曲蘖吾乡里。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别侍御返,年八十,卒。
辛亥秋,侍御以生所为印示余,予入之谱,复隐括楼冈太史述生事,录之于前。侍御曰:“每展玩生印,觉酒气拂拂从石间出。生歌《会稽太守词》声,犹恍惚吾耳根目际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甲申:指1644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于物无所  忤:发怒
B.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矣   罄:完、尽
C.急迎之,执手问故 趋:快步走
D.别侍御返 里:故乡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姜次生本是一个读书人,朝代鼎革后,他放弃了读书仕进之途,刻章、喝酒、醉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B.醉酒之后,姜次生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人们围着听他歌唱。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C.姜次生自信刻章技艺高超,他以此要求跟方侍御换酒喝。方侍御答应了他,从而成了得到姜次生图章最多的人。
D.姜次生“寄意图章”,是将生命熔铸其中,他认为他的印一定会传之后世的;后来他的印被周亮工收入印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那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那汉递将过来,林冲接在手内。
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林冲道:“只是一千贯,我便买了。”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林冲道:“跟我来家中取钱还你。”回身却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智深道:“洒家且回去,明日再相见。”
林冲别了智深,自引了卖刀的那汉,到家去取钱与他,就问那汉道:“你这口刀那里得来?”那汉道:“小人祖上留下。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林冲道:“你祖上是谁?”那汉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那汉得了银两,自去了。林冲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喝彩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甚么多口的报知了。”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服,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林冲道:“我在府中不认的你。”两个人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
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余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
(节选自《水浒传》第六回,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前情简介)林冲带着夫人到大相国寺去上香,路上遇到鲁智深并与之结为好友,夫人待在大殿上,殿帅府太尉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见其美貌,便欲霸占,被闻讯赶来的林冲与鲁智深制止。后高衙内与林冲的好友陆谦等人勾结,三番五次设计强行霸占林夫人,但都未得逞。最后高俅设下毒计,让人假扮卖刀人设法将宝刀卖给林冲。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有很多暗示性的伏笔文字。比如一开头便说林冲“把这件事不记心了”,实际上就是在暗示读者要注意下文出现的事情同“这件事”有关。
B.林冲对宝刀从来就有很大的兴趣。他没听到卖刀人前面说的两句话,是因为正和好朋友说话;一旦听见了卖刀人的话,他就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宝刀上。
C.林冲为人忠厚老实,轻信别人。尽管卖刀人一再表示要将刀卖给林冲,还降低价格,又不敢正面回答林冲关于其家世的问题,林冲对他仍未有丝毫怀疑。
D.林冲有一股好胜心理。他买了宝刀之后“不落手看了一晚”,就是因为高俅不让他看宝刀,因而想用这把宝刀同高俅慢慢比试,试图争一口气,比赢高俅。
【小题2】根据本节内容,分析林冲有哪些性格特点。
【小题3】根据本节内容和你课外对《水浒传》的阅读和了解,分析林冲买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