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已泊湖氵父。湖氵父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莹,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沫,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几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远游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丹灶:炼丹的灶。②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    名:命名。
B.迹之则益湿   迹:追踪。
C.诡不可胜记   诡:怪异。
D.仿佛貌之耳   貌:表现。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B.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C.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D.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上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小题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2)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0 09:3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
(有删改)
(注)①度数:数学。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
【小题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A.哉B.矣C.也D.已
【小题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
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
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
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
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
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
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
【小题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
A.(甲)B.(乙)C.(丙)D.(丁)
【小题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点绛唇 春闺
明 陈子龙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注】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②惯:照例。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人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愉悦舒畅的情绪。
B.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经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
C.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E. 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小题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
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程次公行略
明钟惺
新安有程次公者,名道赓,字幼和,渐江豪朗人也。公生而端慧,就外塾,所授书,一再过辄上口。其父,名儒也。雅不欲限以学究,将以世务炼之。有所经画,每与裁决。使治生,日:“货殖,非小道也。管商之材,黄老之学,于是乎在。”姑使试之,使得自以其意通宾客。客多而不杂。年二十七,命治盐策于淮,兼以其地近金陵,俾得游栖以广其意。
归籍其子母,全而报之父。念广陵去家远,心动思归,不必时至。乐武林湖山之胜,距新安可朝发夕至。且日:"废居之道,何地不可施?”改其鹺于武林。族子有材而失职者,察其可任,一以委之。然被息者再,任人之效也。而客日进,仁心慕义,贤士大夫乐与之游。尝贷某孝廉金,辛丑,孝廉成进士,卒于邸,举券焚之。人以此如贷金,非以孝廉故也,益多之,称程次公云云。浙之藩臬守令,争以客礼之,然无所请事。至从子见陵于贱而富者,躬囚服,出理之。
无何,闻其父病,跣而归。病良已,反杭。两月,而父病不起。居丧易而戚,乡里法之。自是亦不复为往时游矣。一室之中,图史为邻,延名师友课其子,能文章。今长男瑄在予门者是也。
癸卯,还新安。会岁大祲,谷贵,邑令劝粜。首出千石应,价为之平。丙午,失所匹,所委武林族子会计者又死,顾影单外,将反淮上故业。会姊之子黄归自燕,盛言燕中都会,质库岁息可十五。公亦欲乞一官,先举千金授之,随籍其家赀寄之宗人,不责券。将尽室就道,而黄之千金,业付酒家胡矣!公一无所问,而生计稍落,遂由金陵再至杭。杭之故人迎劳之,谓次公将为武林人也。公内自计:游莫如武林,居莫如金陵。遂有终焉之志。会有脾疾,就医京口。医以寒剂进,暴下,五日而卒。
瑄笃学有志行,将乞文以宠亡者。于一时年位高名,夷然不问,而责于予。始一岁中,月数拜予门,后一月中数日一拜,最后一日数拜。予恍然日:“此孝子也!”伤其志,为具其行事焉。
(选自《隐秀轩集》,有删改)
(注)子母:利息和本钱。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不欲限以学究     雅:向来
B.益多之,称程次公云云 多:赞赏
C.质库岁息可十五     质:抵押
D.随籍其家赀寄之宗人 籍:凭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略:是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梗概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等人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立传的依据。
B.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史记•货殖列传》就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
C.黄老之学:”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始祖老子。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中期,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D.孝廉:本为汉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名,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明清时期,“孝廉”成为对进士的雅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从子见陵于贱而富者,躬囚服,出理之。
(2)一室之中,图史为邻,延名师友课其子,能文章。
(3)于时年位高名,夷然不问,而责于予。
【小题4】结合文章第二段简要概括程次公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