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学校

黄宗羲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贬议。宋诸生伏阙挺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阎之细 闾阎:民间
B.则群以为非 摘:指摘
C.大狱讼则吏民   期:限期
D.而反学校之人乎 咎: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公卿避贬议   ②皆出于此乎
B.①天子所是未必是 ②作《师说》以贻
C.①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    ②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D.①论者目之为衰世之事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有功能与职责的一项是(   )
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②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③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④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
⑤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
⑥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认为学校除了养士的职责外,重要的任务是独立地评判政治是非。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
B.在“学校”篇中,黄宗羲对学校职能和作用的认识,摆脱了一般士大夫忠君思想的约束,使学校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显示了其思想的“革命性”。
C.黄宗羲引用东汉时太学兴盛和宋代诸生干预朝政事例的目的,既论证了学校应该具有议政功能,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处“衰世”政治的影射与抨击。
D.黄宗羲关于学校的职能的思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只能是一种理想,但是他的让庶人议政的观点,对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2)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14 05:1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饮余于丰乐。诘朝游醉翁,放于琅琊觞焉。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童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曰: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且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也。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新之,旁之曰“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玦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祐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程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明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湄丘草亭记

明邢宥

文昌东昆港之北湄,有丘狭而长若埭者,延亘六七里,内藏一丘,隆然深秀,外夹平畴,邢氏居之,逮今十余世为斯丘之主。

丘主人之孙宥,拜官南台,不俟老而致其事。既还故土,喜初志,乃伐丘之树为楹,斫丘之竹为椽,筑丘之土为墙,又剪丘之茅以苫盖之,作亭一间于旧居之前,匾之曰“湄丘草亭”。客至即之茶,客退则亭虚而静。春风秋月,冬暖夏凉,野树垂阴乎前后,梅竹桑麻交翠乎左右。亭主人俯仰瞻盼其间,意方有适,则检床头残简,或唤瓮底新醅,且研且酌,探颐陶情以消闲旷。兴发则扶筇曳履,从一二童子徐步以出。或登丘隅,或临水湄,望浮云而觇飞鸟,观新涨而玩游鳞,心目以豁,志趣以舒,兴尽还乎亭。神疲力倦,则隐郭几以懒癖,卧陶窗以遂黑甜。出而还,立而坐,睡而起,油油然率从意适,无所羁绊。以乐馀生,志意颇足,不知旁之人以为何如。

亭荫草,非自矫也,取蔽风雨,草于瓦也。丘加新名非立异也旧曰水吼偏于水曰黄岭偏于山必兼山水而名之不曰湄丘不可也。吾将散吾情,故作湄丘之草亭。吾将漫吾游,是以合水与山以名吾所居之丘。谓吾丘无平泉绿野之侈,亭不似休体熙熙之雅,不足以乐,是未知吾之所以乐也。吾之乐,盖将拉无怀氏之民而友之,相与游乎太古。否则愿田舍翁揖而进之,共作农谈,不爱见乎车马客与之话时事也。丘宜乎约,亭宜乎朴,不宜侈且雅也。雅吾不为,侈吾不能也。

成化甲午夏四月吉湄丘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还故土,喜初志 遂:顺遂
B.客至即之茶   延:招待
C.则隐郭几以懒癖 徇:顺从
D.草于瓦也     易:变换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作亭一间于旧居之前    尝问天下疾恶者
B.兴尽还乎亭   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C.亭荫草,非自矫也 处涸辙犹欢
D.谓吾丘无平泉绿野之侈若知我不降明 知我不降明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愿田舍翁握而进之”中的“拇”为古代礼仪。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招手示意为主。
B.第二段在写建亭时提到了“楹”和“匾”“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即“对联”。“匾”则是题字的长方形牌子。
C.“卧陶窗以遂黑甜”一句中,“陶窗”暗用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诗文中常有“倚窗”的行为,如“倚南窗以寄傲”,邢宥借“陶窗”表达闲适之情。
D.结尾段“四月吉”中的“吉”,指“朔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农历每月十五称“望”,“朔日”的前一天称“晦”。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丘加新/名非立异也/旧曰水/吼偏于水/曰黄岭/偏于山/必兼山水而名之/不曰湄丘不可也
B.丘加新/名非立异也/旧曰水吼/偏于水/曰黄岭/偏于山/必兼山水/而名之不曰湄丘/不可也
C.丘加新名/非立异也/旧曰水吼/偏于水/曰黄岭/偏于山/必兼山水而名之/不曰湄丘不可也
D.丘加新名/非立异也/旧曰水/吼偏于水/曰黄岭/偏于山/必兼山水/而名之不曰湄丘/不可也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湄丘草亭的由来,描写湄丘草亭的胜景,展现了作者的游玩之乐,叙议结合,言简意赅。
B.作者未老而辞官,修亭以安享生活,详细地叙述了游玩的快乐,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追求。
C.对于别人批评自己的亭子不华丽不雅致,作者并不反对,只是不刻意去追求奢侈和雅趣,表现了作者纯朴自然的性情。
D.作者指出自己的真正乐趣是与田舍翁交流,而不喜与“无怀氏之民”及“车马客”为伍。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邢氏居之,逮今十余世为斯丘之主。
(2)兴发则扶筇曳履,从一二童子徐步以出。
(3)吾将漫吾游,是以合水与山以名吾所居之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