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B.稍削析之而分其势   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止矣
C.而王莽卒移汉祚   移风易俗
D.非智虑之所能周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建:一种分封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使他们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B.庶孽: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孽在文中指汉皇的同姓子弟。汉代不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还分封同姓子弟来巩固统治。
C.篡弑:篡,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篡位, 泛指夺位。 弑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篡弑是儒家所不齿的。
D.法术:“法”与“术”的合称。韩非认为商鞅言“法”,申不害言“术”,两人所言皆有所偏,因而主张两者兼用。后因以“法术”指法家之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
B.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是为了证明“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正确性。
C.文中“天道”即历史规律。作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光靠积虑防范和镇压民众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即要对人民实行仁义。
D.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消极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6 11:01: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侯。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①,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 在告:官员在家休息。
【小题1】“说”是一种文体,初中学过同类文章,如__________(作者)的《爱莲说》。
【小题2】文中最能表现夏梅可贵品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一段中:“极热”指的是_____,“冷极”指的是_____。
【小题4】对“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世间原本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小题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请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评析。
【小题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D.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明·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涵养方,则宜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推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之歌诗  诱:诱导
B.其幽抑结滞 宣:抒发
C.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   周旋:盘旋
D.盖先王立教之意 微意:精深之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栽培涵养方   安能以身察察
B.渐于礼义不苦其难   虽一毫莫取
C.凡此皆所以顺导志意 奔车朽索,可忽乎
D.视以迂  若属皆且所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本质是不懂得教育的本意。
B.作者认为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C.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十分重视运用形象语言,如把儿童的天性比作草木的萌芽;用春风细雨和秋霜比作不同的教育手段,从而能让当时社会上的人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
D.作者的教育主张,在当时难免曲高和寡,甚至被非议;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尔 诸 教 读 其 务 体 吾 意 永 以 为 训 毋 辄 因 时 俗 之 言 改 废 其绳 墨 庶 成 蒙 以 养 正 之 功 矣 念 之 念 之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2)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