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坐寄朱仲开张瓯江①
陈 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②
怀君滞羁旅,云海各天涯。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生平不详,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魁
A.首联描写诗人深夜久坐时所闻所感,起到了以动写静、烘托气氛的作用。
B.颔联为虚写,诗人想象远在异地他乡的友人思念家乡,因而愁思染白双鬟。
C.颈联虽没有点明季节,但由残叶飘零的树林、林中满地的落花可知是冬季。
D.尾联点明寄友的题旨,在前三联层层铺垫下,尾联情感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E. 这首五言律诗平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着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7 03: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平生未尝财   爱:吝惜
B.隐君固其兄子   让:谦让
C.置役田以其里人 恤:怜恤
D.石于墓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B.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C.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D.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方山记
(明)袁宗道

毗卢顶①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此,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②少顷,僧供黄茅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饮。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内,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过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石砚。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其过昆山灵壁也。

从云水洞归,诸公偃卧榻上。食顷,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观?”皆曰:“佳。”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③攒结,成小普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④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有删改)
【注】①毗卢顶: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座山峰。 ②趺(fū)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③巉巉(chán chán):险峻的,陡峭的。④渟(tíng):水停止不流动。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同游虽至羸者    羸:瘦弱
B.烛之不见顶 烛:照亮
C.遂相挈循涧行    挈:搀扶
D.至诚忏谢 谢:辞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但指其住处   其孰能讥之乎
B.予尾之行 邻之厚,君之薄也
C.乃得入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惆怅而返 吾尝跂而望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我便摘下巾帽脱去长衫,带着诸位友人前行。
B.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
大家沿着山路曲折而行约有一顿饭的功夫,共上下坡四五次。
C.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
和尚拿起石块,左右敲击,一类发出钟声,一类发出鼓声。
D.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
以前有人用这水煮腥臭的东西,泉水就消失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星岭的山路陡峭难行,一位山僧却能像猿猴一样攀援藤条,疾速奔走。
B.后来作者常常拿出石砚给客人看,客人无不因我到过昆山灵壁而惊叹。
C.选文以作者与朋友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上方山的所见所闻。
D.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具有形象生动、晓畅易懂的语言风格。
【小题5】请概括原文一、二部分的主要景观。
【小题6】本文作者在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山洞游览,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只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寥寥数句记后洞游览。二洞有什么相似之处?行文的详略为什么如此不同?
【小题7】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口 舌 代 心 者 也 文 章 又 代 口 舌 者 也 展 转 隔 碍 虽 写 得 畅 显 已 恐 不 如 口 舌 矣 况 能 如 心 之 所 存 乎 故 孔 子 论 文 曰 辞 达 而 已 达 不 达,文不文之辨也。(取材于袁宗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