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坐寄朱仲开张瓯江①
陈 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
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②
怀君滞羁旅,云海各天涯。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生平不详,是作者的友人。②落花:指灯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魁
A.首联描写诗人深夜久坐时所闻所感,起到了以动写静、烘托气氛的作用。
B.颔联为虚写,诗人想象远在异地他乡的友人思念家乡,因而愁思染白双鬟。
C.颈联虽没有点明季节,但由残叶飘零的树林、林中满地的落花可知是冬季。
D.尾联点明寄友的题旨,在前三联层层铺垫下,尾联情感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E. 这首五言律诗平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着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7 03: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节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和B.余所者   诛:铲除
C.牧以谗诛   洎:及D.余以为此未足以信陵也   罪:罪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今悉兵临赵
B.二败三胜   使祸不在赵,在他国
C.斯用兵之效   未有岌岌于此者
D.为秦人积威所劫   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诚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甲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国起初全力反坑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乙文中作者赞同窃取魏国的兵符去分解六国的灾难的做法,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而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屏障。
D.乙文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但文中说评论历史的人认为“窃符”这件事信陵君是有罪过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