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榆河①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释)①榆河:在今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xū],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第七句中,诗人以终军自比,表明自己愿像终军一样建功立业。
D.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E. 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小题2】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16 11:0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四卷)》

注锥刀:微利。岂弟:和乐平易。裀:褥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不免于室人交 谪:埋怨
B.故其于物者轻  资:依赖
C.官益峻而望益隆  隆:兴盛
D.与其属武进尹杨君余文为候赠 征:请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势不得不矫强而廉     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而今若是 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C.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 母立于兹
D.缩腹镂骨自苦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今之所谓廉者”内心嗜好财利,或因渴慕升官,或因畏惧罪罚,才勉强廉洁。
B.文中写到,世人称赞“今之所谓廉者”廉洁,是因为看不透他们追求锥刀之利的真正心机。
C.郭侯的夫人乐于吃粗粮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两样,这从侧面表现了郭侯清廉自律之严。
D.本文是应郭侯幕僚及下属的征求而写的;作者认为世人对郭侯多有误解,觉得有必要说一说。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然则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侯盖古之廉者也。
【小题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
(2)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同类题3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楮亭记

明 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酲,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日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 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B.也C.焉D.耳
【小题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小题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小题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小题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原君(节选)

明•黄宗羲

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⑵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⑶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小题1】“原”是我国古代一种富有特色的文体,从本文我们可以推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在介绍上古君主时,黄宗羲将其分为三类,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三类不同的上古君主。(各10字之内)
【小题3】黄宗羲认为古今君主是不同的,其根本在于上古之君主____________,后世之君主_________________。(均用自己的话概括,各10字之内)
【小题4】本文最显著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黄宗羲认为“设君之道”应该是什么?请评价这一思想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亡何,宁竟以反败。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翰林待诏。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杜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先生逊谢曰:“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竟弗启。
注:①沮洳(jù rù):低湿。②堪舆:风水。③赫蹏(tí):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幸晚成,无害也 害:妨害,妨碍
B.以文贽庄郎中昶   贽:掌握
C.可二年,修国史   可:大约
D.而先生辞病亟,卧不起 亟:多次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夜:古代民间将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称为五更,《颜氏家训》将五更对应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丙夜一般指三更时分。
B.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古代对于平民的称谓有很多,如“布衣”“黎民”“黥首”等。文中宁王因为叛乱被废为庶人,所以称“宁庶人”。
D.中贵人:指为帝王宠信的内廷宦官。明代法律规定藩王、宦官不得与外臣交通,所以文中文先生严格自律,不与藩王、宦官交往。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
【小题4】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