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明)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
B.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
C.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
D.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
【小题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朔,古代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而“晦”指农历三十。
B.戊子,文中指初三,天干地支除了纪月、纪年、纪时,还用于记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C.其子,他的儿子;从子,第二个儿子。
D.阴,除了指树荫之不见阳光的地方外,还指中国古代哲学认为的宇宙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阳”相对。山之北为阳,水之北为阴。江阴在长江之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3 10: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平生未尝财   爱:吝惜
B.隐君固其兄子   让:谦让
C.置役田以其里人 恤:怜恤
D.石于墓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B.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C.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D.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
A.而 因 之B.则 为 所
C.以 乎 之D.且 于 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试笔说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分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

【小题1】第①段“吾”“爱之不忍妄用”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认为不爱惜善笔只是小事。
B.友人对“吾”的叹惜不以为然。
C.友人发现没把握好用笔的尺度。
D.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
【小题3】友人认为“世之用人者有甚于余之用笔者”的理由是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反问直接反驳友人的话,语气强烈。
B.照应首段“吾居乎乡”,自谦而留有余地。
C.以自己的不敢“僭而叹”衬托出友人的慷慨直言。
D.有自嘲、有暗讽,引出下文“人才如何自处”的思考。
【小题5】本文以用笔喻人,比喻是否贴切?请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