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公玮光宅,伯俊其字,别号金沙居士。上世山西洪洞人,国初徙聊城,六传而及米脂,则大父也。米脂公三子,季曰学易,娶汪公湛女,即公母也。一夕梦瑞光满室,寤而生公,曰: “必耀吾宗。”遂以命名。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隆庆庚午举省试,入游太学,试冠六馆。万历丁丑成进士,授灵宝知县。出而闻父讣也,徒跣奔号,哀毁逾礼。服除,补吴县。吴称江南首邑,财赋甲天下,蠹弊为多。公搜核厘革,析及秋毫;而以仁厚处官,拊循士民;闲则延进诸生,论难经艺,奖拔名流,后多显贵。乙酉,召拜河南道监察御史,首条便宜六事,皆见嘉纳。按行二关,疏荐故蓟帅戚继光,众论快之,庙堂意弗是也,有诏让公。公方受命按晋,因请告归。公结庐河上,矢不复出。里长老皆前劝语,乃以诣阙,补工部郎中,兼摄三篆内工河漕。而会税珰马堂横榷临清,其徒与市人斗,射杀市人,市人因焚其署。守臣以民乱问,公曰:“此所自致发难,不在民也。”疏白堂激变状 , 因请诛之,而附珰者谬谓公为侵官,侧目视之矣 。己亥,播酋作乱,诏发兵诛。少司空重庆赵公言于朝曰:“诚得傅郎为郡守,贤于十万师。”吏部请以公往。公为治粟转输,出纳均平,民皆安堵,师无后爨。制府长垣李公倚之,军中谋画,多所赞决。寇平,请释胁从及枉系,全活以万计。甲辰大计,前所侧目者,则乘间中公,至传白简。公笑而曰:“无伤也,吾固已日夜治装归矣。”抵舍而病,以其年五月二十九日终于正寝,距生嘉靖丁未,得寿五十八岁。 公居恒慨慕勋名,锐然有志当世 , 而以任真毁迹,卒为修隙者所摘,谈者惜之。嗟夫!名迹之间,果足定士品乎哉?
(节选自《国朝献征录》九十八卷,有删改)
注:①税珰:收税的宦官。②白简:弹劾的奏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B.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C.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D.公为人才气倜傥/风神闲旷/翛然物表姿也/孝友乐易/情谊周洽/于人无所不亲/少从从兄受经/贵而师事/终身不敢与均茵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隋唐以后贡士通过殿试而及第者,一般分为三甲,一甲称状元,二甲称榜眼,三甲称探花。
B.六馆代指国子监,起初国子监统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馆,后渐加合并,仅存国子学。
C.服除指除去丧服,表示守丧期满,也叫服阙。
D.大计是指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光宅为官清廉,注重教化。他出任吴县知县时,革除弊政,明察秋毫,实行仁政,安抚百姓,并选拔年轻人亲自培养,多人成才。
B.傅光宅才干卓越,慧眼识英。他出任御史时,积极向朝廷献计献策,都被采纳,尤其是荐举戚继光,受到了时人及朝廷的称赞表彰。
C.傅光宅虽是文官,却有高超的军事才能。播州作乱,朝廷派其征讨,他负毒后勤,合理调度,精心谋划,解决了军队后顾之忧。
D.傅光宅心胸坦荡,性情高洁。当他遭受政敌诬陷时,不作辩解,从容隐退,人们对他未尽其才深表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疏白堂激变状,因请诛之,而附舀者谬谓公为侵官,侧目视之矣。
(2)公居恒慨慕勋名,锐然有志当世,而以任真毁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9 09: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八声甘州

张 炎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抬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注①沈尧道:张炎之友,下面的“赵学舟”也是张炎之友。②北归: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张炎与沈尧道、赵学舟等人赴元都为元政府书写金字《藏经》,1291年从北方回归南方。③玉关:玉门关。此处泛指北方。
【小题1】简要概括词人赴北途中的景与情。
【小题2】选出对这首词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
A.“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是说,自己虽身处北方,但却无限思念江南故乡。
B.“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意为自己并非不想借红叶题诗赠友,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
C.作者以“芦花”自喻,表现自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又饱寓着“生不逢时”、“家破国亡”的痛感。
D.“却怕登楼”表现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既期望登楼望远,排遣愁情,但又不堪再见伤心景色。
【小题3】这首词表达的感情与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 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侧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  ①侯生:侯嬴,信陵君门下食堂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社稷:社,古代指五谷之神意;稷,古代指土地之神。象征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2)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梅说

明钟惺

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注:①朱夏:夏季。②“廷尉董崇相”:董祟相,即董应举,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故沿古称谓廷尉。廷尉,汉代为九卿之一,掌刑狱。南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南都。⑧在告,古代官员在家休假。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第一段中的“极热”、“冷极”分别指什么?
“极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
“冷极”悬指: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三段的划线句“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世间有些人,固然身处寒冷的时节,偏远的地方,但把名利和权势也带到了那里。
B.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名利和权势仍在手里。
C.这世间原本有些人,虽然倍受冷落,而表面上仍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D.这世间有些人,原本处在极受冷落的时运和境地,但又重新获得了名利和权势。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冬季争相赏梅是因为仰慕梅花傲霜斗雪的风骨。
B.作者写盛夏时节,梅树“花实俱往”,更显出梅花不与群芳争艳的孤傲。
C.作者为了表达对董崇相的情谊,请朋友作诗唱和,并画夏梅图赠送给他。
D.从文章内容推断,张谓《官舍早梅》诗中所描写的应是仲春时节的梅花。
【小题4】本文和《病梅馆记》都写“梅”,分析两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想要借“梅”来表达怎样的想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华容县学重修记

李东阳

岳州华容县学,在县治南,旧地苦水。国朝洪武初,始迁于北一里许,久乃浸圮。天顺间,知县许杰尝修庙庭,备祭器,有意于学,未逮也。

成化己亥,湖广按察佥事李公文中,行部至县,知学久不治。慨然曰:“吾事也,吾不以烦民。”乃取赢于官,得白金数百两,命府知事吴正董其役,剔朽除秽,易为坚完,焕然大新。于是县官、师儒合而言曰:“李公之功,吾徒曷敢忘。惟刻石纪事,昭于后世,俾引而无穷者,吾徒事也。”兵部郎中刘君时雍上京师,则以诸君意属予,请为记。

予惟士之学,将以为世用也,然必养而后成。故其平居,穷理明义,使中有定见,而力足以守之。于是出而应世酬物,庶几不失其正。盖必断于取舍得失之际,然后不为利害生死所移易。自易及难,由恒达变,涵养成就,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国家之养士,知其不可易而成也,故学校以居之,师傅以教之,堂庑斋室之居,廪给馔食之制,课之以书史文艺之业,肄之以祭祀饮射之礼,申之以孝悌忠直廉耻之义。日涵月泳,使学成而德立,然后禄而官之。其勤且厚,固如此。

士之庐居而馔食者,念夫养我者之厚,必畜德积学以称为士,曰:“其无负兹馔与兹舍也。”于是出而有守与责,则念夫爵我禄我者之重,必致志竭力建功业以称为臣,曰:“其无负此爵与此禄也。”然则士之养于国者,恶可不思所以自养哉!

华容文献地,多奇才伟器,登巍科,名列卿者踵相属。方圣天子谒贤图治,贤有司又振而承之,兴学明教,亦进德修业之基也。他日有以名行功业,不为物夺,卓然在天下,使而乡之士不为虚名,今日之举不为美观,而吾之文不为虚言者,非国家建学养士之意哉,亦非吾李公及予之心哉!

公暨予同举进士,以刑部员外郎出佐湖臬。尝预立边功,救荒除盗,锄强暴,植柔懦,有功吾民,盖不独于学政为然。故并书之。

(选自《李东阳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府知事吴正其役   董:督察
B.之以祭祀饮射之礼   肄:学习
C.名列卿者踵相 属:嘱咐
D.不为物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华容县南地势低洼,县学长期遭受雨水浸泡倒塌,天顺年间知县许杰将县学迁到县北。
B.李文中到华容县巡视,了解到县学长久没有修建,就把修建县学当作自己的职责来完成。
C.当时学子学习内容比较广泛,既有书史文艺,也有祭祀饮射之礼,还有孝悌忠直廉耻之义。
D.作者希望华容学子加强自我修养,不要辜负国家建学养士的期望以及李公和自己的希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刻石纪事,昭于后世,俾引而无穷者,吾徒事也。
(2)方圣天子谒贤图治,贤有司又振而承之,兴学明教,亦进德修业之基也。
【小题4】从文中第四段看,“自养”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