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饮余于丰乐。诘朝游醉翁,放于琅琊觞焉。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童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曰: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且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也。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新之,旁之曰“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玦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祐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程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明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5 01:1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并畜龙凤僭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   赀:计量
【小题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京师从增以出B.佯以好语陈增曰
C.公以半献之朝D.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戾止:流传到达。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平生未尝财   爱:吝惜
B.隐君固其兄子   让:谦让
C.置役田以其里人 恤:怜恤
D.石于墓 勒:雕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B.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C.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D.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B.顾隐君为人忠诚老实且率性天真,生平既不喜欢和世俗之人攀比也不喜欢结交官场权贵人物,不染城中人奢侈习气,即使后来做官发达富贵了也仍恪守海边平民本色。
C.顾隐君是一个具有浓郁感恩情怀的人,他虽然不曾接受郡太守的乡饮延请,但对给与他官职的天子却始终带着真诚的感激之情,每天除焚香拜阙外还一饮一食常思源。
D.顾隐君因经常读书而仰慕书中古人的高风亮节,一生仗义疏财且待人胸无城府,自从被人诬指骗钱而无辜赔偿后开始沉默寡言,但每逢乡里人前来求助他仍慷慨解囊。
【小题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2)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子肃诗序

(明)徐渭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①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②,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若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其情坦以直,故语无晦;其情散以博,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其情好高而耻下,故语虽俭而实丰。盖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就其所自得,以论其所自鸣,规③其微疵,而约于至纯,此则渭之所献于子肃者也。若曰某篇不似某体,某句不似某人,是乌知子肃者哉!

注:①衡:准则、标准。②极工逼肖:非常精致和相似③规:设法避免
【小题1】“序”是一种文体,我们曾学过属于这种文体的文章《________》。
【小题2】文章开头讨论人学鸟言和鸟学人言,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上下文看,第一段中加点的“所自得”是指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加点的“所自鸣”是指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二段画线句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语虽苦而能遣”的意思是“即使用语苦涩也能排遣”。
B.这个长句从多个方面分析、评价了叶子肃诗歌的精彩之处。
C.作者用对比法和由果到因的推论分析了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D.四个“其情……故……”构成排比强化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小题5】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提倡了怎样的写作观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宋·苏洵《六国论》)

(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丙)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开攻伐,习于虞诈,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形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卒自弱,而取夷灭。

——(明·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使有形便之利如秦者 擅:擅长
B.且燕赵处秦灭殆尽之际 革:革除
C.始祸焉 速:招致
D.秦无异也    视:比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向使三国各爱地   ②患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B.①不赂者赂者丧     ②是卒自弱
C.①斯用兵效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取
D.①至丹以判卿计     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列对以上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洵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
B.苏洵所说的“三国各爱其地”指的是韩国、魏国和赵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不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
C.苏辙在《六国论》中认为,当时的天下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山东诸国应不惜代价去“厚修韩亲魏以摒秦”。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因果: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