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庆传

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①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赞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②,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  

 (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注) ①司理:官职名,文中用作人的称谓。②月旦评:指评价人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B.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C.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D.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乃避忌,古时用在皇帝或尊长名前,表示尊敬。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文中的“讳庆”,应是余征君的名,即“余庆”。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C.甲子: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古代历法中,将十二天干和十地支按固定顺序相互配合,组成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此处则是纪年法。
D.祭酒:古礼,祭祀宴飨时,由最年长者举酒以祭于地,故祭酒为尊称,泛称年长者或位尊者,后来慢慢演变为官职名称。文中的“祭酒”指的是老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命运不好,常常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B.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当解释为“祖父”的意思。
C.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他却再次落榜,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D.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在河边寻找适宜的地方筑室居住,与亲朋好友饮酒作诗,日子闲适自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
(2) 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5 10:0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船山记
王夫之
船山,山之岑有石如船,顽石也,而以之名。其冈童,其溪渴,其靳有之木不给于荣,其草癯靡纷披而恒若凋,其田纵横相错而陇首不立,其沼凝浊以停而屡竭其濒,其前交蔽以絯送远之目,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其良禽过而不栖,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其农习视其堘埒(1)之坍谬而不修,其俗旷百世而不知琴书之号。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其足以栖神怡虑者往往不乏,顾于此阅寒暑者十有七,而将毕命焉,因曰,此吾山也
古之所就,而不能概之于今;人之所欲,而不能信之于独。居今之日,抱独之情,奚为而不可也?古之人,其游也有选,其居也有选。古之所就,夫亦人之所欲也。是故翔视乎方州,而尤佳者出;而跼(2)天之倾,蹐地之坼,扶寸之土不能信为吾有,则虽欲选之而不得。蠲其不欢,迎其不棘,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仰而无憾者则俯而无愁,是宜得林峦之美荫以旌之;而一坏之土,不足以荣吾所生;五石之炼,不足以崇吾所事。栫以丛棘,履以繁霜,犹溢吾分也,则虽欲选之而不忍。赏心有侣,咏志有知,望道而有与谋,怀贞而有与辅,相遥感者,必其可以步影沿流,长歌互答者也;而茕茕者如斯矣,营营者如彼矣,春之晨,秋之夕,以户牖为丸泥而自封也,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
夫如是,船山者即吾山也。奚爲而不可也?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末世,偶然谓之,歘然忘之,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严光之濑,司空围之谷,林逋之湖山,天与之清美之风日,地与之丰洁之林泉,非吾可者,吾不得而似也。吾终于此而已矣。
辛未深秋记。
(选自《清文选》,有删改)
【注】(1)堘埒(chéng  liè):田埂。(2)跼(jú):弯曲腰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冈童,其溪渴 童:光秃
B.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 忌:禁忌
C.然而予之历溪山者十百。 历:经历
D.犹溢吾分也    分:本分
【小题2】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B.是故翔视乎方州 相与枕藉乎舟中
C.则虽欲选之而奚以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D.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B.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C.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D.江山之韶令与愉恬之志相若/则相得而固/为棘人/地不足以括其不欢之隐/则虽欲选之而不能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山由山崖上一块顽石命名,这里地方偏僻,自然环境荒凉,乡风民俗质朴。
B.作者认为古人喜爱的,不一定是今人喜爱的;一般人想得到的,不一定适用于个别人。
C.对天地没有遗憾、哀愁的人,应该获得优美的山林居住作为表彰,作者也希望在这样的地方居住。
D.作者以山自喻,以山自励,独看重穷乡僻壤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和终老之所。

同类题3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陈子龙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官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消,云鬟装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注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这里指美女。③鴂:杜鹃。④九畹:这里指兰花。⑤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是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意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语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深山幽谷中仍有它的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
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具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忠贞的美德。
【小题2】古典诗歌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请简要分折本同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姓。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对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