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石 湖①
文征明
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
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②。
[注] ①石湖:苏州一带最有味道的风景区,旁有茶磨岭,越来溪流入湖中。②《夜乌栖》即《乌夜栖》,是一支古老的乐府歌曲,以乌鹊夜栖反衬人生无着落之感。
【小题1】(小题1)以下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颔两联,动静结合,虚实相济,视角转换间,颇能呈现诗人流连春日山水,一副沉醉其中之态。
B.此诗中没有浓重的色彩,也未具体描摹声音,这也正是此诗的“清丽”所在。
C.白日西,意味着一天时光的流失,诗人在观景之中也不由得想起悠悠往事。
D.凉风起,日西斜,江波秋月,尽是诗人在宁静的夜晚所遇,内心始终宁静如一。
E. 诗人自赏石湖秀美的景致,望见湖面月影便也想起此月与去年秋月一般无二,其中也流露出对时光转瞬即逝的感慨。
【小题2】(小题2)请简要分析首联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9-07 08:1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之。其或权位渐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

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常:地名,指常州。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矫强:勉强
B.而世遂以全节之  归:归附
C.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    奇节:奇特的节操
D.犹或不免于室人交 谪: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前有所慕于进后有所惧于罪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其或权位渐极 醉则更相枕
C.若人也,而今若是     屈原放逐,赋《离骚》
D.而奚俟乎余言耶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对其选择为廉与不廉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今天立德树人,反腐倡廉,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B.“今之廉者”前“有所慕”,后“有所惧”,故不得不矫强为廉,以清廉的面目示人,一旦极度尊荣或极度困顿,就不再惧罪也不再进取而敢于犯罪了。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D.本文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来说理,既有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对比,也有古今廉者不同心态的对比。还用郭文麓妻子的简朴生活来正面衬托他的廉洁自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所 谓 廉 者 必 始 于 不 见 可 欲 不 见 可 欲 故 其 奉 于 身 者 薄 奉 于 身 者 薄 故 其 资 于 物 者 轻 虽 其 一 无 所 慕 与 无 所 惧 而 未 尝 不 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2)郭侯治吾常,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恒山游记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玄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
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等,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曲阳,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怯升登,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浑源    道:取道
B.生于天    恣:无拘无束
C.桃芬李葩,带左右  映:映衬
D.叶皆四衍    衍:盛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历代怯升登    求人可使报秦
B.心窃慕  佯狂不知所
C.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根本
D.相传飞曲阳 辞楼下殿,辇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想要游览恒山已经有二十多年,然而直到奉皇上之命去恒山通告“改年号为正德”之事时,才得以游览。
B.这篇游记是按照自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的,先写从山麓仰望,再写在半山腰俯深窥高,最后又写山顶所见。
C.每到春天时节,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百姓,来到有神灵护佑的岳庙烧香求福,岳庙有求必应,因而声名远播。
D.篇末写作者由绝顶放览之所见联想到虞舜巡狩恒山接受北方诸侯朝见的故事,使得恒山的形象越发庄严、神圣。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上。
(2)故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砚室记

(明)陆树声

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

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日:“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殊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殊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殊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

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也,惟勿以籯金例之。”十砚主人记。

选自《陆文定公集》

(注)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籯金:财物。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
B.也
C.矣
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
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
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
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
【小题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    
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4】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
A.
【小题5】第③段中“青毡”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