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不苦朝夕耶?”先生曰:“朝夕饘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乎?”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洳①,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②言,当第。”先生谢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宁庶人者,浮为慕先生,贻书及金币聘焉。使者及门,而先生辞病,卧不起,于金币无所受,亦无所报。人或谓:“王,今天下长者。朱邸,虚其左而待,若不能效枚叔、长卿曳裾乐耶?”先生笑而不答。亡何,宁竟以反败。于是尚书李公荐先生于朝,吏部试而贤之,特为请超授翰林待诏。先生为待诏,可二年,修国史,侍经筵。岁时上尊饩币,所以慰赐甚厚。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至三上疏,得致仕。
先生归,门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诸造请户外屦常满,然先生所与从请,独书生、故人子属、为姻党而窘者,虽强之,竟日不倦。其他即郡国守相连车骑,富商贾人珍宝填溢于里门外,不能博先生一赫蹏③。而先生所最慎者藩邸,其所绝不肯还往者中贵人,曰:“此国家法也。” 前是,周王以古鼎古镜,徽王以金宝缻、他珍货直数百镒贽,使者曰:“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先生逊谢曰:“王赐也,启之而后辞,不恭。”竟弗启。
注:①沮洳(jù rù):低湿。②堪舆:风水。③赫蹏(tí):原指西汉末年流行的一种小幅薄纸,这里比喻片纸只字。
【小题1】(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先生辞病,卧不起 急忙
B.以文庄郎中昶   赠送
C.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   以财物助人办理丧事
D.门不复与世事   堵塞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服除:旧时指守丧期满,去掉孝服。
B.同年:科举时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龄的人。
C.当第:指应当能考中科举。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举考中,“落第”“不第”指科举没考中。
D.超授:旧时指升迁,亦指越级授官。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寝不报。
(2)王无所求于先生,慕先生耳。盍为一启封?
【小题4】(小题4)根据第二、三段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8 10: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屋记

明·姚奎

泰山东数里许有石屋,世传碧霞元君炼真之所。予公暇欲往观焉,从者曰:“径隘,不可輿。”乃易服帽報,以表带结腰,短策芒鞋。命道士刘教弘为前导,行三四里,无复蹊径,披蒙茸,攀巉岩,伛偻而上。愈进愈险,下瞰巅崖,惊汗法背。又三里,盘旋转冈,而石屋在望矣。

有羽士四人癯然,而迓予青松绝壑间,前牵后拥,乃获济焉。瞠目纵眺,上有削铁奇峰千朵,前有夷地可半亩。入其中,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崖有元军手印,玉指宛然。后有石床,则元军偃息处。左偏一窍,透绝顶。顶有石楼,可坐三四人。冰滑不能升跻,攀数磴而下。力疲卧石床,毛骨洒洒。旁有圣水池,清冽而甘,不盈不涸。下有石,曰牛心,甚奇怪。又下有洗鹤湾,深不可测,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实真仙境,与尘寰迥绝。

人之游泰山者,每以道左日穷为画,于斯罕到,孰知石屋之多奇乃尔哉!石屋于予,惜乎遇之晚也。嗟夫,世之豪杰固有终身未之遇者,遇矣而晚,奚病焉!

【小题1】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攀登山路的艰难,其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文中“实真仙境”一项是
A.前牵后拥,乃获济焉。
B.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
C.下有石,曰牛心。
D.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
【小题3】文章多用整散结合的语言形式,请对此进行鉴赏。
【小题4】文章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癸卯入觐,必游之。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上醒心亭,读曾子固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寻入欧门,上醉翁亭。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醉翁可亭乎?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嗟呼!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座主门生,古心远矣。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曾子固:曾巩,字子固。②垞(chá):土丘。③蘧(qú)舍:旅舍。④座主: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B.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C.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D.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B.永叔即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并倡导了“古文运动”。
C.《史记》是司马迁所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D.子瞻是苏轼的字,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相表里的,故也叫“表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于辛丑年面君回来时,因为丰乐亭、醉翁亭的官员接待,本来有机会游玩两亭,但催促自己尽快赴任的公文阻断了自己游玩的兴致,作者就打算趁着癸卯年入朝见君的机会,游玩一下两亭。
B.文章第一段以游踪为线索,写了作者观赏了登上醉翁亭、意在亭、梅亭、玻璃亭、老梅亭等返程时还拜访了智仙庵、开化寺,并表达了作者的看法:丰乐亭醉翁亭两亭是名胜古迹,此外断不可以再建亭子。
C.本文传达了山川是借助人的作用而流传千古的思想,如滁阳诸山景色平庸,但一旦有了名人的足迹,有了名人(欧阳修、苏东坡)的垂青,便显现了其游玩的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D.欧阳修修筑的亭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是为了敛名,所以他给亭子命名就不嫌弃乐不忌讳醉。苏东坡领悟了欧阳修的见解,他们师生双方,思想不同凡俗,作者也在这次游玩中醒悟了一些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欲与欧公斗力耶? 
(2)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