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游宝石山记

(明)都穆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余)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
A.蚓无爪牙之利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望西山,始指异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戍,是干支纪年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年为一周,称为一“甲子”。
B.山之阴,是山的南面;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这两者都与月亮的升落有关。
C.元学士黄晋卿,学士是掌管编纂撰述的官名;晋卿是字,称别人的字带有尊敬的意思。
D.“扬子江”是长江从南京以下至入海口河段的旧称,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
【小题3】请用“/”为画线文字断句。
予 情 愈 豁 飞 觞 痛 饮 巡 阑 忘 寐 盖 不 知 夜 之 几 何 恍 然 若 置 身 广 寒 清 虚 之 府 乐 可 言 耶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10:56: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
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游天都

徐霞客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陡者之 级:凿石级
B.悬者梯接之  植:树(梯子)
C.从流石行而上 蛇:像蛇一样
D.惟一石顶起犹数十丈  壁:石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扶杖望朱砂庵登   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亦余昔年欲登未登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C.独莲花抗耳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D.则雾出左 得复见将军
【小题3】对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
A.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B.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来去无定。
C.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D.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空间的变化为线索,以游览的路线为顺序,运用逐层衬托的写法,着重描写黄山天都峰的奇观。
B.作者“决意游天都”,遇险阻“终亦不顾”,登顶得见:隐约可见的莲花诸峰,富于变化的云海浓雾,别具姿态的奇松怪柏……写出黄山特有的奇观。
C.文章记叙翔实。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经过的地点,一一点明,不厌其详。石罅、文殊院、莲花峰、天都峰,游踪所及,写来都详细生动。
D.游记文中有我,语中含情,寓情于景,藏议于景。作者勇于登山,奋发向上的精神及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蕴含于字里行间。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2)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3)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明边贡

①武乡吴侯令阳信,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②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歙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日:“是某也,三老役焉,某也者廷掾役焉,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嗔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③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嗔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④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夏四月之(__________)  (2)用是碑也乎哉(__________)
(3)其守也正以(__________) (4)有父母之焉(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以笑焉//臣少伪朝。B.猥以微贱//倚南窗以寄
C.园涉以成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D.琴书以消忧//其姓名弗忍移焉
【小题3】下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为若思也//复驾言兮焉求B.胡为遑遑欲何之//今臣亡国贱俘
C.农人告余以春及//急于星火D.乐夫天命复奚疑//而刘夙婴疾病
【小题4】对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B.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C.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D.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  
(2)恶用是碑也乎哉!
【小题6】第②段“村父老”对历届官吏从□□到□□作了态度鲜明的不同评价。
【小题7】作者为什么对将历届县令、县承、县簿和县史的姓名刻于石碑上充分肯定?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