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垣墙庭 周:围绕
B.凡变矣 再:第二次
C.大母余曰 过:探望
D.余久卧病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依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呱呱泣 鼓枻
B.儿成,则可待乎 安能以身察察
C.能足音辨人     谨拜表
D.其制稍异前     或重泰山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叙述的是生活琐事,思念的人分属三代,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之感。
B.文章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先写“可喜”,再写“可悲”,由“喜”到“悲”,结构全文。
C.文章的叠词运用巧妙,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用“亭亭”来直抒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等。
D.和《五人墓碑记》选择重大题材、阐明生死重大意义不同,本文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文字的一大特色。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文字断句。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7 10: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B.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C.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D.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指已经去世,如思厥先祖父;妣,母亲,考妣,父亲和母亲,多指去世的父母。
B.讳,按礼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而又不得不说。
C.《孝经》,六经之一;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孝经》《春秋》。
D.古之“学官”,指的是古代学校的官舍。这里的“学官”指官府办的学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免除多育之苦,孺人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料落下了喑哑的后遗症。
B.归有光的外祖父周行与其母何氏,世代居住在吴家桥,距离县城东南面三十里。
C.“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
D.归有光于文中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也”,自己所娶亦是“孺人所聘者也”,以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香。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糖,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牖而居,久之,能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的样子
B.庭中始为篱,为墙 已:已经
C.妪谓余曰 每:经常
D.余牖而居     扃:关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比去,手阖门 久之,能足音辨人
B.然余居此 家有老妪,尝居
C.先姚抚甚厚 顷,持一象笏至
D.客逾庖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祖母关心孙子的一组是(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⑤
【小题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觉得他的小小书斋十分可爱。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C.第二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间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同类题4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第二次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顷之,持一象笏至 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对项脊轩环境的介绍,把原来的情况同修葺后的情况比照起来写,十分生动。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的反映。
B.第二段写轩中怀旧,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用“先是”转入追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三段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
D.本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畏垒亭记

归有光

①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①,县人争弃之。

②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②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③仁者远之。臃肿④之与居,鞅掌⑤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⑥,社而稷之。

④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浇:轻薄②画然:聪明的样子。③絜然:清洁的样子。④臃肿:无知的样子。⑤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⑥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______________ (2)皆其前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人“弃”安亭和我“爱”安亭的原因。
【小题3】对第④段中“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小题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本文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了真摯的情感,请以第④段的内容为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