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6 05:02: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洒然:整洁的样子。③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B.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C.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D.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文中指已经去世的母亲。也可以称为先母、先慈。“先妣”也有先祖之母的意思。
B.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
C.从兄,即跟着兄弟,古时的一种说法。指跟着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
D.归,这里指女子出嫁。和《项脊轩志》中的“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一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然后连着生了七个孩子,后来不想再生孩子,用了女佣的偏方,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B.归有光和大姐淑静长得最像母亲。所以母亲去世后找画师画像,家人把他们两个带出来,让画师照着他俩画。
C.归有光的母亲生前勤劳、节俭,但是对待仆人都很好,从来不会打骂仆人,而且娘家送来好吃好喝的,人人都可以分到。
D.虽然归有光的母亲早早去世了,但是大女儿和大儿子的嫁娶都是她生前订下的。归有光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想念自己的母亲。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人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
(2)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畏垒亭记

归有光

①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①,县人争弃之。

②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②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③仁者远之。臃肿④之与居,鞅掌⑤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⑥,社而稷之。

④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浇:轻薄②画然:聪明的样子。③絜然:清洁的样子。④臃肿:无知的样子。⑤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⑥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______________ (2)皆其前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人“弃”安亭和我“爱”安亭的原因。
【小题3】对第④段中“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小题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5】本文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了真摯的情感,请以第④段的内容为例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鹤轩壁记

[明]归有光

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

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 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耳B.乎C.矣D.也
【小题2】对第②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小题3】第①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小题5】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