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C.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给后代极大的影响。
D.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3-02 05:0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擢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既上稍厌诸激聒,政府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抗疏归。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绣、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问沈帅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阚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政府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
(节选自《明史·节寰袁公传》,有删改)
袁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生而警颖,有奇质。登进土,初授苏州府推官。石守昆玉,治苏有清卓声。以强项忤中丞某,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勘问。一时李官惧获罪中丞,无敢直石守者。公独直书其枉,而石得无罪。中丞因自劾归,公论快之。
壬戌三月,擢通政司左通政署司事。时东夷犯顺,上谓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时虏尽有南卫,常出没于长山、旅顺间,漕艘多为所梗。公于皇城岛请设参将、守备各一员,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迨秋,虏复至,南卫收获,大肆侵略。公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虏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而公先期集兵分道以应,并夜酣战,俘斩无数,虏为夺气。东人以为设镇以来自未有此捷也。
(孔贞运《节寰袁公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报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给朝廷。②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
【小题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B.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C.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D.练兵三千以为登莱外薮/又设游兵/两营飞樯往来/策应于广鹿/诸岛制炮/设墩旌旗/相望而虏/遂远徙乌鲗之帆/不复逍遥海上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讼牒,诉状的旧称,即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应;牒,文书,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B.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卒”,指大夫的死。古代称天子的死为“崩”,称诸侯的死为“薨”,称士的死为“不禄”。又年老寿终称“卒”,庶人之死也称 “卒”。
D.“壬戌”是干支之一。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夏历中用干支来编排年号和时日。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年轻时考中进士,任苏州府推官,官员考察时政绩第一,被召入西台。当时皇上不喜欢大臣频繁议论朝政,袁公却直言上疏,得罪皇帝而罢官。
B.袁公为官时,倭寇出没,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乔一琦等人迅速集结,以保家护国自许,却遭到仇家诬告,而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并无罪责。
C.石昆玉因某项能力突出遭到中丞嫉恨,被弹劾为不称职,在苏州府任职的袁公,不畏权势,直言上奏,秉公处理,为石昆玉雪冤,中丞终自离职。
D.袁公曾上疏针砭朝政时弊,抨击京郊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人事,加之触怒辅臣,而被贬职,再用再贬,最后竟然被削职为民。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2)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政府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志励行,所以贻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矜己而自足 矜:夸耀B.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则:家规
C.平生苦志励行 苦:为……所苦D.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就:遵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谓楚而北行 欲人无惑也难矣
B.才可为而不为 度我至军中,公
C.吾家诗书发迹 日削月割,趋于亡
D.天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小题4】张居正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告诫?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

[明]方孝羸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向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著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木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是一种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
C.“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太宗”,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选自《古文观止》,内容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也    障:屏障
B.窃魏之符以魏之患   纾:解除
C.吾不知信陵何以魏王也。 谢:谢罪
D.曷若乘王之而日夜劝之救 隙:怨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即“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出征时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B.婚姻:古代常用来指因儿女婚事结成的亲家关系,信陵君姊嫁与平原君,魏赵有姻亲关系。
C.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代君主祭社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后“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野人:古代指乡野之人,也可指没有爵禄的平民,这里用来指作为夷门监者的侯生地位低贱。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②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小题4】作者认为“窃符”一事中信陵君和魏王皆非“无罪”,用自己的话对作者的看法作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