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悉磔以徇 徇:示众B.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  中:中伤
C.天璋即发廪赈之 发:发放D.人谓公老,必不行矣    不行 :不出行
【小题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天璋,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至元年间,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不得南渡,卜天璋向张国宝建议听凭这些人渡河,最后才没有生出事端。
B.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时盗贼聚集,占据交通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极刑,盗贼被平息,他因此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
C.卜天璋于八十岁之际上任山南廉访使,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D.卜天璋辞官归家后,将自家多余的的财物都施予族人,卜天璋却处之安然自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⑵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4】卜天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3:19: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②此盖初至之贼云。既而江南逸贼复犯通州,公乃选轻车数百,扼雉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而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少顷,贼(甲)趋西场,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有奇,贼遂奔入仲家园。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乙)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七级,生虏十五人,余党歼于刘庄,迄无噍类,海帮赖以安堵。
③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有碣曰“刘公平倭冢”,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贼骨而封之,以识公功也。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盖胜之丁堰诸处者,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④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远迩。在扬州则祠,在太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镇则祠。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于戏,自倭犯中国未有能一大创者,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
⑤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事。斯为记。
﹝注释﹞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小题1】以下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己未夏   等到
B.遂薄如皋   逼近
C.俘斩者三百有奇   奇特
D.无问远迩   近
【小题2】根据文意,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乙两句的(   )内。
甲:少顷,贼(   )趋西场   乙:贼(   )不敢通
A.终   果
B.遂   则
C.则   遂
D.果   终
【小题3】下面各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   因击沛公于坐
D.公乃选轻车数百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4】下面分析错误的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势如风火”比喻倭寇来势像风火一样猛烈。
B.根据第⑤段信息,若“刘公”与朋友相聚,“刘公”应自称为景韶或白川,朋友还可尊称“刘公”为子成或白川(或白川先生)。
C.刘公为人深沉刚毅,深思远虑,智谋过人。
D.刘公面对来犯倭寇,首先控制要害之地,切断倭寇向西之路,逼迫倭寇进入西场埋伏圈。之后在两场冲乱倭寇阵型,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在刘庄进兵围攻倭寇。并留下一个缺口;最后在仲家园全歼倭寇。
【小题5】根据文意,将下面纪念刘公平倭的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项是(   )
(1)上联:瞻战场留千秋胜迹   下联:
(2)上联: 下联:刊石颂英雄功昭天下万千年
A.(1)平倭寇颂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B.(1)平倭寇歌百年功绩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C.(1)灭倭寇歌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D.(1)平倭寇颂万古雄师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小题6】对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
刘公向众将宣讲作战意义、鼓舞斗志,奋不顾身,亲自统兵(作战)。
B.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那么此次西场大捷又怎知不可保(我)数年无忧呢?
C.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
区区一块石碑,不能值得刘公尽心关注!
D.蒙古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
我询问各位父老,他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刘公消灭贼人的情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六合县儒学

王阳明

六合之学,敝久矣。师生因仍以苟岁月,有司者若无睹也,故废日甚。正德甲戌(1514年),县尹安福万廷珵氏既和辑其民,始议拓而新之。维时教谕长兴徐丙来氏就圮舍,日夜砥新厥士

尹因谓曰:“子为我造士而讲肆无所,斯吾责,何敢不力!顾兵荒之余,民不可重困,吾姑日积月累而徐图焉,可乎?”民闻,相谓曰:“学谕方急训吾子弟,无宁居;尹不忍困吾民,而躬苦节省,吾侪独坐视,非人也。”于是耆民李景荣首出百金倡,从而应者相继,不终日聚金五百,以告尹。尹喜曰:“吾民尚义若此,吾事不难办矣!然吾职务繁剧,孰可使以吾事者乎?”学谕曰:“尹为吾师生甚劳苦,父老奋义捐金,既费其财,又尽其力。而与一二僚,请无妨教事以敦。”民闻,相谓曰:“尹不忍困吾民,学谕方急训吾子弟,又不忍吾劳,而身之,吾侪独坐视,非人也。”于是耆民王彰、陈模首请任其役,从而应者十夫,以告尹。尹喜曰:“吾民尚义若此,吾事不难办矣!”提学御史张君适至,闻其事而嘉之,众益趋以劝。

十月辛卯,尹乃兴事,学谕经度规制以襄,训导某、典史某察其勤惰,其出纳。十二月丁巳,工告毕役,未逾时也。庠生某撰考其事,来请予记。

予曰:甚哉!诚之易以感民也。甚哉!民易以诚感也。有司者赋民奉国,鞭苔累絷,不能得,则反仇视。今县尹学谕一言而民应若响,使天下之为有司学职者咸若是,天下有不治乎?此可以为天下之为有司学职者倡矣!民之爱其财与力,至争刀锥,靳举手投足,宁殆其身而不悔。今六合之民感其上之一言,捐数十百金,效力争先恐后。使天下之为民者咸若是,天下其有不治乎?此可以为天下之民倡矣!民之蔽于欲而厚于利,苟有以感之,且不惮费己之财、劳己之力以赴上之所欲为;士秀于民而志于道,修其明德亲民之学,以应邦家之求,固不费财劳力而可能也。苟有以感之,有不翕而兴者乎?吾闻徐谕之教六合,不数月而士习已为之一变。使由此日迁于高明广大,洗俗学之陋,则夫兴起圣贤之学以为天下士之倡者,将又不在于六合之士邪!将又不在于六合之士邪!

(有删减)

(注)①县儒学:明清时县里的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正式教师)一人,另设训导(教谕的助手)数人。②耆民:年高有德之民。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生因仍以苟岁月  因仍:沿用
B.孰可使以吾事者乎 鸠:承揽
C.又不忍吾劳,而身之 董:理解
D.训导某、典史某察其勤惰,其出纳    稽:查核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姑日积月累而徐图焉,可乎    天下有不治乎
B.于是耆民李景荣首出百金以倡 以洗俗学之陋
C.民易以诚感也 今县尹学谕一言而民应若响
D.且不惮费己之财 有不翕而兴者乎
【小题3】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时教谕长兴徐丙来氏就圮舍,日夜砥新厥士
当时的教谕长兴人徐丙来在倒塌的学舍里,日夜坚持勉励那些读书人弃旧图新。
B.而与一二僚,请无妨教事以敦。
所以我与一两位同事,请求不要妨碍教学事务来督促这件事。
C.民之爱其财与力,至争刀锥,靳举手投足,宁殆其身而不悔
百姓吝惜财力,以至于微小的利益都要争,吝惜轻而易举的帮助,宁可危害自己也不后悔
D.修其明德亲民之学,以应邦家之求,固不费财劳力而可能也
学习那些“明德”“亲民”的学问,以响应国家的需求,(这)根本不需要花费财力劳力就可以做到。
【小题4】下列对文意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县万廷珵既为教谕徐丙来所感动,又为不能尽快重修县学而歉疚。
B.六合县学迅速重修成功的原因是县万廷珵善于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C.耆民不愿因袖手旁观而被看作“非人”,所以自愿捐资出力参加重修工作。
D.第二段多处使用反复的修辞,有助于表现县尹和众民的感动之情。
【小题5】翻译句子
(1)子为我造士而讲肆无所,斯吾责,何敢不力!
(2)提学御史张君适至,闻其事而嘉之,众益趋以劝。
【小题6】《论语·颜渊篇》中,孔子与鲁国的权臣季康子谈“为政”:“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结合六合县学重修成功的原因,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