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 比:等到
B.大女郎也 类:像
C.大母过余曰 大母:祖母
D.往往而是 往往:时常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
B.妪,先大母婢也,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余稍微修葺,使不上漏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写了诸父分炊前后的庭院,分炊后庭院变化了两次,家境日趋衰落。既表现了作者的喜,又表现了作者的悲。
B.这段文字通过老妪的话叙述了母亲的事。
C.这段文字通过自己的回忆叙述了祖母的事。
D.作者既能把自己的感情与所叙的事情融为一体,又能在叙事后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3 03:32: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周御史序

归有光

士之居官,非以享爵禄、操利势、使人奔走承奉之为荣;惟其所至有惠泽及于人,使其民爱戴之如父母,名垂于无穷,此其所以为荣也。诗曰:“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言君子能以道得民,民爱慕其德,咏歌其衣服容貌言语之美;还归于周矣,而万民犹望之也。

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简命来吴中。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国,率一岁还报。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诏听复留。于是岁及三载,始改命提学于南畿①。盖巡按御史无再岁者,其奉特旨,自国初以来,如公等比,三四人而已。公在吴,每行县还,百姓扶老携幼,填溢街巷,使车不得行。嗟乎!仕而得民之爱慕如此,可以为荣矣。

国家贡赋,仰给东南,异时承平无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犹不肯议蠲贷;而自顷岁岛夷为寇,兵兴,赋调滋繁矣。然盗瑜度大海,轻行内地,数千里间,剽掠一空。岁复大旱,民嗷嗷无经宿储。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公独慨然上奏,尽停苏、松②岁入数百万,以死伤尽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朝廷岂徒失数百万石之赋而已哉?

昔人有言,古之大过人者,能于扰攘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长久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大服也。使世之君子能持此说,夷狄之患,庶乎可免矣。公为政宽大不扰,受命分阃③,皆先进老臣,辄裁之以法;所调天下兵聚海上,狼、广、粤、荧之人,绎络城下,无不敛戢,民不知兵行之害。此皆卓然可称者

公去吴之明年,士大夫多纪述之。而河南布政使雍里顾公因民之志,作颂一首,以谓古诗三百篇作者皆不自为序,而有待于卜氏之徒,故属其序于鄙野之人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

(注)①南畿:今南京。②苏、松:今苏州市区和吴江区。③分阃:出任将帅或封疆大吏。④狼、广、粤、焚:指古代不蒙礼乐教化的蛮族。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乖于无穷   令:让,使,
B.被简命来吴中 按:巡视,巡查。
C.以死伤尽之民 垂:接近。
D.受命分阃,皆先进老臣   先进:前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还归于周矣     吾还也
B.民嗷嗷无经宿储 况草野无闻者欤
C.此天下所以不测大服也   侣鱼虾友麋鹿
D.而有待卜氏之徒 至激义理者不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御史为政宽大,任人唯贤,深得百姓爱戴:他每次巡行地方回来,都有百姓成群结队地围着向他请愿,以致街道拥堵,公车难行。
B.面对遭受海盗、天灾的形势,议者犹墨守成规,唯独周御史敢于谏言,请求暂免赋税以安抚苏、松两地百姓,足见其为民担当的品格。
C.文章开篇明确提出士大大做官应惠泽百姓,为下文叙述周御史的事迹张本;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古文“序”的文体特点。
D.作者两次提到《诗经》:开头借《诗经》语句赞赏周御史“以道得民”,有君子之风;结尾引《诗经》体例,自然而巧妙地交待作序缘由。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寇之入人皆忧将之不选兵之不练赋调之不给而已若如议者拘挛之见非惟税无所出将尽驱东南之民以从贼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
(2)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B.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先大夫:先父。②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这里系借用,比喻玉岩公被贬官之所,并与前文“谪沅、湘时”照应。③宣力:出力,效力。④“自今”五句:语出《诗经》的第三章。大意是:今年算是个开端,岁岁皆为丰年,君子有了俸禄,就留下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
C.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D.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后隙地谓允曰     敢有不尽力者乎 (《勾践灭吴》)
B.不及归而没金陵 又有美此者将进之(《勾践灭吴》)
C.公所命名    余是记之(《石钟山记》)
D.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他由于大胆向皇上进言,因此触怒皇上而遭贬。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父亲玉岩公其人的人格,使得本来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
【小题5】请简要概括以“杏花”命名书屋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本文作者字______。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诸父异爨(______)(2)已为墙,凡变矣(______)(3)大母余日(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如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娘指叩门扉曰 今张君不謪居为患
B.室西连中闺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久,能以足音辨人  玉言盖有政跨助词
D.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余扃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乃使人复茸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小题5】本文的结尾历来为人所赞赏,试作简要的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生女淑静,淑静,大姊也。而生有光。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矣。世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有删改)

注释: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孺人:明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②纑:麻线。③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生有光     期:一周年(后)
B.于是家人画工画 延:延请
C.县城东南三十里 去:距离
D.室弃物 靡:浪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淑静,大姊也 儿女大攀衣
B.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 孺人吴家桥
C.户内洒    余则茫
D.无一字龃龉,喜     世有无母之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B.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有没有丢失的东西
C.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坏话
D.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二子肖母也
②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小题5】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第四段内容说明母亲形象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