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节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注释)①汩(gǔ)没:沉没,埋没。②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③赞:告诉,介绍。④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郁郁不乐 居:居然
B.问以治天下之大 经:原则、根本
C.闲顾问 燕:通“宴”,安闲
D.赞以天地之好生 每:常常,往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其亲 是时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B.汩没为刀笔吏乎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定社稷大计 臣壮也,犹不如人
D.犹不改旧服 今人有大功击之【小题3】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刻画了刘秉忠博学多才,通古晓今,为官后又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尽心竭力的形象。
B.刘秉忠以才学和忠诚赢得皇帝的恩遇与信任,他借此推举自己身边的人,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世祖因此在国事上更加依赖他。
C.本文虽是为刘秉忠作传,却也塑造了一位知人善任、乐纳忠言、体恤臣下的元世祖形象,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
D.文章描写投笔归隐这一细节,巧妙刻画了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性格特点;引述了翰林学士王鹗的奏章内容,又从一个侧面表明刘秉忠忠心勤恳辛苦功高,深得人心。【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
散闲淡类其为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6 02:24: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孔孙,字梦符,其先出辽之乌若部,为金人所并,遂迁隆安。父之纯,为东平万户府参议,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巳而孔孙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今名。廉希宪居政府,辟为掾。及安童为相,尤礼重之,授户部员外郎,出为南京总管府判官。时方议下襄樊,朝廷急用兵,孔孙谓:“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朝论采之。佥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寻升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迁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改同知保定路总管府事,俄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至元二十二年,安童复入相,言于帝曰:“阿合马专政十年,亲故迎合者往往骤进,据显位,独刘宣张孔孙,恬守故常,终始如一。”乃除宣吏部尚书,孔孙礼部侍郎。寻升孔孙礼部尚书,擢燕南提刑按察使。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肃政廉访司,仍为使,莅治于大名,一以所没赃籴粟五千斛赈饥民。拜佥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事。亡何,除大名路总管,兼府尹,大兴学校。有献故河堤三百余里于太后者,即上章,谓宜悉还细民,从之。召还,拜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商议中书省事。会地震,诏问弭灾之道,孔孙条对八事,其略曰:蛮夷诸国,不可穷兵远讨;滥官放谴,不可复加任用;赏善罚恶,不可数赐赦宥;献鬻宝货,不可不为禁绝;供佛无益,不可虚费财用;上下豪侈,不可不从俭约;官冗吏繁,不可不为裁减;太庙神主,不可不备祭享。帝悉嘉纳之,赐钞五千贯。又累疏言:“凡七十致仕者,宜加一官;丁忧服阕者,宜待起复;宿卫之冒滥者,必当革;州郡之职,必当遴选;又宜增给官吏俸禄;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给赐曲阜孔庙洒扫户;相位宜参用儒臣,不可专任文吏;故柏安童、伯颜、和礼霍孙与廉希宪等,各宜赠谥。”久之,请老还家,拜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集贤大学士如故。大德十一年卒,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B.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C.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D.行部巴陵/有囚三百人/将死因怒/龚乙建言兴银利/发其坟墓而烧/其家烧死者三人/有司以囚图财杀人坐之/孔孙原其情/减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用地、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C.丁忧,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称为“丁忧”。
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相同的词语还有解褐、解官、请致、致政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孔孙淡泊名利,拒绝趋炎附势。阿合马专政期间,迎合他的亲戚、朋友往往很快升官,只有他安守旧职,始终如一。
B.张孔孙关爱百姓,对百姓有怜悯之心。当时他在肃政廉访司任职时,将所没收赃款买粟五千斛,用来赈济饥民。
C.张孔孙关心国事,提出多项军事策略。比如发生了地震时,他提出不可派兵去蛮夷诸国远征。
D.张孔孙重视教育。他在大名大兴学校,修建京师庙学,设国子生徒,对孔庙的洒扫户给予赏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越境私贩坐罪者,动以千数,宜开自新之条,俾得效战赎死。
(2)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同类题2

   李谦,字受益,郓之东阿人。祖元,以医著名。父唐佐,性恬退,不喜仕进。

谦幼有成人风,始就学,日记数千言,为赋有声,与徐世隆、孟祺、阎复齐名,而谦为首。为东平府教授,生徒四集,累官万户府经历,复教授东平。先时,教授无俸,郡敛儒户银百两备束修,谦辞曰:“家幸非甚贫者,岂可聚货以自殖乎!”

翰林学士王磐以谦名闻,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一时制诰,多出其手。至元十五年,升待制,扈驾至上都,赐以银壶、藤枕。十八年,升直学士,为太子左谕德,侍裕宗于东宫。陈十事:曰正心,曰睦亲,曰崇俭,曰几谏,曰戢兵,曰亲贤,曰尚文,曰定律,曰正名,曰革弊。裕宗崩,世祖又命傅成宗于潜邸,所至以谦自随。转侍读学士。二十六年,以足疾辞归。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驿召至上都。即见,劳曰:“朕知卿有疾,然京师去家不远,且多良医,能愈疾。卿当与谋国政,余不以劳卿也。”升学士。元贞初,引疾还家。大德六年,召为翰林承旨,以年七十一,乞致仕。九年,又召。至大元年,给半俸。仁宗为皇太子,征为太子少傅,谦皆力辞。

仁宗即位,召十六人,谦居其首。乃力疾见帝于行在,疏言九事,其略曰:“正心术以正百官,崇孝治以先天下,选贤能以居辅相之位,广视听以通上下之情,恤贫乏以重邦家之本,课农桑以丰衣食之源,兴学校以广人材之路,颁律令使民不犯,练士卒居安虑危。至于振肃纪纲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苛细者为之。”帝嘉纳焉。迁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加赐银一百五十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匹。归,卒于家,年七十九。

谦文章醇厚有古风,不尚浮巧,学者宗之,号野斋先生。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B.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C.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D.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是学官名。教授之职始设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B.束修即扎成一捆的干肉,是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酬礼,后用作教师报酬的代称。
C.潜邸是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行在是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在之地。
D.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出官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谦学问精深。他写的文章很有气势并且醇厚有古风,不追求虚浮奇巧,学者纷纷效仿。
B.李谦深受器重。他曾随待世宗车驾到上郡,辅助过三位皇太子,生病后受到世宗慰问。
C.李请积极进言,他曾陈言治国十事,仁即位后,他又勉强支撑病体向上疏陈言九事。
D.李谦不贪名利。为东平府教授时,婉言谢绝郡里送给他的束修,后又多次在高位上请辞。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王磐以谦名闻,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2)恤贫乏以重邦家之本,课农桑以丰衣食之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南渡,家于越。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延佑初,诏以科举取士,学者多以文法为请,性语之曰:“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受而不赴。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后十年,门人李齐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选自《元史·韩性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B.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C.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D.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渡,文中指宋朝皇帝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B.科举,指科举制度。隋、唐以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
C.二千石,文中指官员的等级。因为官员的等级以台阶为标准故以“石”称之。
D.郡志,地方志的一种。记述一郡自然、政治、经济等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性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魏忠献王韩琦的后代;他七岁读书,记忆力惊人,九岁通晓《小戴礼》,写的评论文章获得饱学儒士的称赞。
B.韩性博览群书,深受欢迎。他长大后,广泛涉猎经史等,深入钻研,获得精要;他自成一家,向他求学的人极多,以至于门外的鞋都无处可放。
C.韩性受人尊敬,淡泊名利。他出行没有车马仆从,他所到之处都受人尊敬,人们称他为“韩先生”;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被他拒绝,但他关心世事。
D.韩性获得殊荣,著述丰富。他的德行操守被门人推崇;他去世后,在他的学生李齐的提议下,朝廷追授他谥号;他留下《礼记说》等二十多卷著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2)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B.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C.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D.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二年: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四种,像“至正二年”为王公年次纪年法。
B.登进士第:古代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入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为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指主管部门,亦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与此同义的说法还有“致事”“休致”“致政”等。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兴组查禁伪钞,智谋过人。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林兴祖才能出众,屡屡升职。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予承事郎,主持黄岩州的事务,三次晋升而执掌铅山州的事务后来升职为道州路总管。
C.林兴祖赈贫济困。政绩突出。道州旱灾,他写文章祈祷,停建土木工程,赈济贫穷的人,减轻徭役和税收,郡里非常太平,宪司认为道州最好。
D.林兴祖廉洁爱民,深得民心。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他为官廉洁,爱护百姓,并看见了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
(2)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