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赵阁老书

[明]归有光

有光自应举,连蹇不遇。常恨生当太平之盛,徒抱无穷之志,而年往岁徂,茕然无所向往。时张文隐公知之,时时称之于人。张公垂殁,以不能荐达为恨。然有光尝侍于公,间闻公论当世之士,独称明公,谓不惟于文章绝出,他时为国家建弘业者,终有赖焉。有光之乡人在明公门下者,亦颇言鄙人姓名,为明公之所垂记。虽以文隐公之故,然士固有相知者,则有不待付授言语相属而相契舍者矣。

会明公忤时宰,屏居西蜀者十年。有光始获举进士,在京师,思明公而不可见。徒念岷、峨之高,江水之长,怅然而叹。幸与明公生同时,而顾无由一见;以为今世则已矣,徒若读书而慕古人于百世之下。既而为吏越中,明公始复登朝。及入觐,以为可以得见矣,而明公又以南迈。有光时尚在京师。一日,天子忽出手诏,还明公于朝。是时海内之士试都下者四五千人,皆叹天子之明圣能知人如此;明公能自结于天子之知如此。有光又私自喜:道之将行也,文隐公之知人不谬也;有光之穷,得所依归也。当是时,官程迫促,又不能迎拜明公于马首。

昨春自越还,遇瞿文懿公于乡,言入朝时,与明公尝以鄙人为荐,有惑于流言者,从中毁之,瞿公因言今世荐士之难:“吾与赵公知子深矣,力足以荐士矣,尚格而不行!”语毕,黯然不乐者久之。

今所以复有言者,以往年为吏,差知自爱,亦自谓能使鳏寡孤独不失其所。顾不惟劳效不得上闻,而持衡之人,用一人之言,天下之士。使士之有志不负朝廷、为生民计者,徒以不能诡随趋附,横被中伤,乃令晻蔽殁世而不见。使后之欲为循良者以为戒。何以厚天下风俗,而返汉代长者之风?此尤可痛也。

兹者天子特以明公为相,复改任铨部,诏旨皆从中出。天下想望丰采,士莫不鼓舞踊跃自奋。有光自度已无用于世,而区区所见如此,略为明公陈之,非为一身之进退也。若身之进退,则在明公而已矣。君子伸于知己而诎于不知己,是以冒渎而忘其僭越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独称明公     亟:屡次
B.有光之穷     羁:漂泊
C.天下之士     格:阻止
D.士莫不鼓舞踊跃自奋   矜:庄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文隐公非常赏识作者,直到去世时,张文隐公还遗憾自己未能向朝廷推荐引进作者。
B.作者到京城赶考时,因赵阁老已去西蜀,作者只能怀想他如岷山、峨山般的高风亮节。
C.作者在越中做官时赵阁老回朝任职,作者进京朝觐时赵阁老又南行,两人终未能相见。
D.赵阁老先任宰相,又改任铨部,皇帝的诏书从该部门发出,天下学子都仰慕他的丰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光之乡人在明公门下者,亦颇言鄙人姓名,为明公之所垂记。
(2)今所以复有言者,以往年为吏,差知自爱,亦自谓能使鳏寡孤独不失其所。
【小题4】作者写信给赵阁老的目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6 05:4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友方思曾墓表
归有光
予友方思曾之殁,适岛夷来寇,权厝于某地。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某年月日,始祔于其祖侍御府君之墓,来请其墓上之文。
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既一再试春官不利,则自叱而疑曰:“吾所为,以为至矣,而又不得。彼必有出于吾术之外者!”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求尝已得高第者,与夫邑里之彦,悉致之于家而馆饩之。其人亦有为显官以去者。然思曾自负其材,顾彼之术,实不能有加于吾,亦遂厌弃不能以久。方其试而未得也,则愤憾而有不屑之志。其后每偕计吏行,时时绝大江,徘徊北岸,辄返棹登金、焦二山,徜徉以归。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闻为佛之学于临安者,思曾往师之,作礼赞叹,求其解说。而人遂以思曾果溺于佛之说,不知其有所不得志而肆意于此。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逃山林而不处,未必皆精志于其教,亦有所愤而为之者耶!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然使假之以年,以至于今,又安知其愤憾不益甚,而将不出于是耶?此吾所以叹天之成材为难也。
思曾少善余,余与今李中丞廉甫晚步城外隍桥,每望其庐,怅然而返。其相爱慕如此。后予同为文会,又同举于乡。思曾治园亭田野中,至梅花开时,辄使人相召,予多不至。而思曾时乘肩舆过安亭江上,必尽醉而归。尝以予文示上海陆詹事子渊,有过奖之语,思曾凌晓,乘船来告。予独痛思曾之材,使不得尽其所至,亦为之致憾于天而已矣。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厝于某地   厝:停柩待葬
B.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   币:钱财
C.辄返棹登金、焦二山   棹:船桨,代指船
D.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   童:未成年的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数自请行     数:多次
B.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将:率领
C.口不能道辞 辞:辞别
D.南绝幕,遇前将军 绝:横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及止。
(3)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4】简要概括方思曾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3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方丈:一丈见方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往往:到处
C.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第二次
D.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顷之,持一象笏至 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是对项脊轩环境的介绍,把原来的情况同修葺后的情况比照起来写,十分生动。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的反映。
B.第二段写轩中怀旧,先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接着用“先是”转入追叙,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三段写他闭门苦读和项脊轩遭火未焚的神奇。这里稍加点染,不仅深化了前文的悲情,也表现出对项脊轩的深情。
D.本文文气贯通,浑然一体。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写的是生活琐事,但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又以或喜或悲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的感觉。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雍里先生少为南都吏曹,历官两司,职务清简,惟以诗文自娱。平居,言若不能出口,或以不知时务疑之。及考其莅官所至,必以经世为心,非碌碌者。嗟夫!天下之俗,其敝久矣。士大夫以媕婀雷同,无所可否,为识时达变。其间稍自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予读其应诏陈言,所论天下事,是时天子厉志中兴之治,中官镇守历世相承不可除之害,竟从罢去。昔人所谓文帝之于贾生,所陈略见施行矣。当强仕之年,进位牧伯,为外台之极品,亦不为不遇。而遂投劾以归。家居十余年,闭门读书,恂恂如儒生。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凡所著述,多儒先之所未究。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少年精力,耗于无用之地,深自追悔,往往见于文字中,不一而足。暇日以其所为文,名之曰《疣赘录》。予得而论之。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易·系辞下》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於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

(选自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序》)

注释 ①媕婀(ān ē):指依违阿曲,毫无主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碌碌者  殆:大概,恐怕。
B.世共笑之  訾: 讥笑,讥讽。
C.予得而论之 序:序言,文序。
D.然存者不能什一 什一:十分之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经世为心 秦亦不城予赵
B.耗无用之地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C.天下有道,行有枝叶 于其身也,耻师焉
D.则文不期多自多     君子博学日三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疣赘录》的文集序中,对雍里先生为官时不依违阿曲,不拘泥于流俗,以国家大事为己任的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B.作者认为文章的关键在于“道”,而“文”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会依据“道” 自然呈现出“多”与“少”的不同形态。
C.作者回顾了自己求学、致仕、创作的过程和经历,表达了对那种仅仅从形式与文字技巧上加以模拟雕饰的文风的否定态度。
D.作者的语言简洁凝练,古朴浑厚,以舒缓的语气和生活化的笔调阐发自己的观点,文章写得语浅情深,意蕴悠远,颇具深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至自谓甫弱冠入仕,不能讲明实学,区区徒取魏、晋诗人之余,摹拟锻炼以为工。
(2)录凡若千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
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小题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