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枕中十书序

(明)袁宏道

①人有言曰:“胸中无万卷书,不得雌黄人物。”然书至万卷,不几三十乘乎?除张司空外更几人哉!予于汉刘向、唐王仆射、宋王介甫、苏子瞻见之,然自子瞻迄今又三百余岁□,予于杨升庵、李卓吾见之。或说卓秃翁,孟子之后一人。予疑其太过。又或说为苏子瞻后身,以卓吾生平历履,大约与坡老暗符,而卓老为尤惨。

②予昔令吴时,与卓吾游黄鹄矶,语次及著述书,李卓吾便点首曰“卓老子一生都肯让人。难著书则吾实实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见识,二十分才力,若信得过否?”予唯唯。遂诘之曰:“尔数部中,谁是最得意者?”卓吾曰:“皆得意也,皆不可忽也。《藏书》,予一生精神所寄也;《焚书》,予一生事迹所寄也;《说书》,予一生学问所寄也,别有十种,约六百余纸,于中或集诸书,或附已意,此予一生神勇,游戏三昧所寄也,尚未终册,完当请门下校之。”自是分袂,伊南我北,卯酉相望。不数年,卓吾竟以祸殒,惜哉!

③已酉,予主陕西试事毕,复谢,天子恩命,夜宿三教寺。寺高敝筐中,获其稿读之,不觉大叫惊起。招提老僧,执光相顾。予遭询曰:“是稿何处得来,束之高阁?”老僧曰:“乡者温陵卓吾被逮时寄我物也。嘱以秘之枕中,毋令人见。今人已亡,书亦安用!”予曰:“嘻,奇哉!不意今日复睹卓吾也,卓吾其不死矣!”惜书前后厄于鼠牙,予以熹受卓吾之祝,故于燕居时续而全之,付冰雪阅而订之,藏之名山,俟有缘者梓而寿之。

(注)①袁宏道:文学家,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学说。②李卓吾:名赞,号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奉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晚年被诬下狱,自制于狱中。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A.也B.矣C.乎D.欤
【小题2】第①段写“坡老”的用意是     
【小题3】对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卓吾著书立说特别真诚用心,从不让人。
B.李卓吾著书胆量见识和才力,超过一般人。
C.李卓吾著书更讲究信用,超过常人二十分。
D.李卓吾除著书外,其他方面都可以谦让人。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直线部分的句子。
【小题5】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12:35: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识张幼于惠泉诗后

袁宏道

余友麻城丘长孺,东游吴会,载惠山泉三十坛之团风(在湖北黄冈)。长孺先归,命仆辈担回。仆辈恶其重也,随倾于江。至倒灌河,始取山泉水盈之。长孺不知,矜重甚。次日,即邀城中诸好事尝水。诸好事如期皆来,团坐斋中,甚有喜色。出尊取瓷瓯,盛少许,递相议,然后饮之。嗅玩经时,始细嚼咽下,喉中汩汩有声。乃相视而叹曰:“美哉水也!非长孺高兴,吾辈此生,何缘得饮此水?”皆叹羡不置而去。半月后,诸仆相争,互发其私事。长孺大恚,逐其仆。诸好事之饮水者,闻之愧叹而已。

又余弟小修,向亦东询,载惠山、中冷泉各二尊归,以红笺书泉名记之。经月余抵家,笺字俱磨灭。余诘弟曰:“孰为惠山?孰为中冷?”弟不能辨。尝之,亦复不能辨。相顾大笑。

然惠山实胜中冷,何况倒灌河水?自余吏吴来,尝水既多,已能辨之矣。偶读幼于此册,因忆往事,不觉绝倒。此事政与东坡河阳美猪肉事相类,书之并博幼于一笑。

【小题1】请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闻之愧叹而已”中的“之”指代的是 。
【小题3】以下对弟与“我”“相顾大笑”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经历了一个月后能品尝到真正的惠山与中泠泉而感到高兴。
B.因为虽然知道惠山与中泠泉独特,但品尝也无法分辨,自嘲而笑。
C.因为品尝惠山与中泠泉时,想起了朋友邱长孺的故事,讥讽而笑。
D.因为我能尝出惠山与中冷泉的不同,而弟未能分辨出,嘲笑弟弟。
【小题4】依据文中“东坡河阳美猪肉”的故事与本文的故事“相类”,对“东坡河阳美猪肉”的故事补写出合适的内容。
予昔在岐下,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仆往市之。     。客尝之,皆以为非他产所及。继而事败,客皆惭。(用文言语句填空)
【小题5】推测作者在张幼于的诗后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叙小修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着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独喜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有删改)
【注】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以“公安派”著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任选2个作答)
(1)文则必欲准于秦、汉 准:____________
(2)贫富不任贫 任:_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病:____________
(4)但恐不达    达: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在文中□□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小题4】根据文中作者所言小修诗的特点,鉴赏下面的诗歌。
闲步
袁中道
舟居翻爱步,三里傍江斜。
山雨犹藏树,溪风忽聚花。
穿云闲拣石,折柳坐书沙。
望望夭桃色,层城一片霞。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内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作答。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小题6】文章第三段中,袁宏道说诗文创作“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请谈谈你阅读的某一文学作品中的“变”或“趣”。要求:有理有据,分析合理,200字左右。
【小题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俗话说“词言情”,宋词中感人的“情至之语”犹如恒河沙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清酒祭月,以“①_________,________”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在《定风波》中,苏子有眼前自然界的风雨推及人生,结尾“②_________,归去,_________”道出了不畏人生风雨的超然情怀;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结尾“③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自己空有抱负而无人赏识的悲愤之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当年刘裕“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来抒写自己大举北伐、恢复中原的的壮志激情。这些“情至之语”,至今读之,仍能感动人心弦,荡人肺腑。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识伯修遗墨后

袁宏道

伯修酷爱白、苏二公,而嗜长公尤甚。每下直,辄焚香静坐,命小奴伸纸,书二公闲适诗,或小文,或诗余一二幅。倦则手一编而卧,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余每过抱瓮亭,即笑之曰:“兄与长公,真是一种气味。”伯修曰:“何故?”余曰:“长公能言,吾兄能嗜,然长公垂老玉局,吾兄直东华,事业方始,其不能行一也。”伯修水笑,且曰:“吾年止是东坡守高密时,已约寅年入山,彼时才得四十三岁,去坡翁玉局尚二十余年,未可谓不能行也。昔乐天七十致仕,尚自以为达,故其诗云:‘达哉达哉白乐天。’此犹白头老寡妇,以贞骄人,吾不学也。”因相与大笑。

未几而伯修下世。嗟乎!坡公坎坷岭外,犹得老归阳羡;乐天七十罢分司,优游履道尚十余年。使吾兄幸而跻下寿,长林之下,句子倡弟和,岂二公所得比哉?弟自壬辰得第,宦辙已十三年,然计居官之日,仅得五年。山林花鸟,大约倍之。视兄去世之年,仅余四载。夫兄以二老为例,故以四十归田为早,若弟以兄为例,虽即今不出,犹恨其迟也。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白、苏言之,兄嗜之,弟行之,皆奇人也。甲辰闰九月九日,弟宏道书于栀子楼。

——《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伯修:作者兄长袁宗道的字。②长公:指苏轼。③抱瓮亭:袁宗道在京居处的亭名。④垂老玉局:苏轼晚年任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小题1】“倦则手一编而卧,皆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也”与文中“_________”相照应,其中“山林会心语”“近懒近放者”表现了袁宗道___________的处世态度。
【小题2】文中作者写东坡、白居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3】对“虽即今不出,犹恨其迟也”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今天还不出山,实在是太晚了。
B.虽然现在已经抽身脱仕,但还是觉得迟了。
C.即使到了现在仍不能脱身,实在令人遗憾。
D.虽然至今未入官场,但还是觉得领悟得迟了。
【小题4】试分析第一段中的“三笑”的表达作用。
【小题5】文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志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①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②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③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湖北竟陵人,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 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其诗恬淡高远,有意趣。后人常有模仿其烧香煮茶以示高雅。
【小题1】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耳B.焉C.也D.矣
【小题3】对“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品质愈卑劣,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卑下。
B.品行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下。
C.品德愈卑鄙,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下流。
D.品味愈低下,所以他们所追求的就愈低级。
【小题4】以下对“趣”的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韦苏州等世俗之人,烧香煮茶,无法得到、领会意趣。
B.童子之趣,得之于自然,无私心杂念,是最上乘的趣。
C.山林之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没有求趣而趣自来。
D.年长、官高、品大者,往往受见识束缚,离趣味愈远。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