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完成题目

天目

(明)袁宏道⑴

①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②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③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凡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⑵结室⑶之想矣。

④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⑷,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⑴袁宏道:明朝散文家,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为明代著名散文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⑵出缠:脱离尘世的烦恼 ⑶结室:佛门弟子聚会祈祷    ⑷分:缘分
【小题1】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作者描述了天目山有七绝,请概括其中“三绝”和“七绝”分别是描述的什么?
【小题3】对“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荒山偏僻矮小,不足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B.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足以与高贵的客人相配,怎么办?
C.偏僻矮小的荒山,不能够挡住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D.荒山偏僻矮小,不能满足巨大的眼睛,怎么办?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中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0 03:5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游惠山记

明·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虽霜天黑月,纷厖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 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小题1】文中的“半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语句,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
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
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小题4】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

①余少时见《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一夕,得诗一帙。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呼石篑①:“何人作者?今耶?古耶?”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②文长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遂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友人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④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独身未贵耳。然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注①石篑,原名陶望龄,明朝著名学者,号石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后越   ( ) (2)皆首文长先生 ( )
(3)文长大试不利 ( )  (4)下狱死    ( )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人,或作书  副词,有时
B.友人力解,得出 副词,才
C.卒疑杀其继室  介词,凭借
D.不得志有司    介词,表示原因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交。
【小题4】用“/”给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
显 者 至 门 皆 拒 不 纳 当 道 官 至 求 一 字 不可 得
【小题5】根据第②段概括徐渭的诗歌特点。
【小题6】袁宏道主张写文章“不拘俗套”。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请以第①段为例,说说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的不同之处及其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惠山记

明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痉,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牌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小题1】“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小题2】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小题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小题4】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灵岩记

明袁宏道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挚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

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珮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繶缃钩,宛然石䯼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华沉彩,竟虚待月之簾;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有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选自《袁中郎全集》,有删改)

(注)①银床素绠:银井栏,白丝井绳。②军持:源于梵语。僧人游方时携带之净瓶,贮水以备饮用及净手。后亦指形略扁,双耳可穿绳,能挂在身上的陶瓷水瓶。③小奚:即“小奚奴”,小童儿,小男仆。④碧繶缃钩:深绿色的鞋带,浅黄色的鞋饰。⑤湛卢: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⑥鸱夷:革囊,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取其尸盛入革囊,浮之江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B.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C.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D.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具戒,又称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
具戒。
B.西施,和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其中,“落雁”对应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
C.椒,即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亦称椒室,后泛指后妃居住的宫室。
D.仲父,即在自己心中地位仅次于生父的人,用此称呼表示对此人的尊敬,所以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灵岩,别名砚石山,因其出产砚石而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宠幸西施而在这里修建了著名的宫殿——馆娃宫。
B.灵岩半山腰有两口井,因其形状不同而以“日池”“月池”命名,水井周围的石头光亮如镜,泉水常清,晶莹澄澈。
C.作者从西施洞出发,然后经过囚禁范蠡的石室,后沿笔直的十里采香径前行下山,一路可谓风景如画。
D.作者记述游览灵岩山的过程,借凭吊古迹,感叹世事沧桑,并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女色误国”的论断,颇有新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2)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叙梅子马王程稿
(明)袁宏道
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时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曹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詈余□。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著稿具在,其有以箴。”
余曰:“是公诗进。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②影响:模拟效仿。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小题1】可填入第二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也
B.耶
C.矣
D.乎
【小题2】对第一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我与妹子合作评论诗歌,互相认可摈斥诋毁和赞叹的态度。
B.指出我与梅子合作评论诗歌,共同摈斥诋毁和赞叹近时墨客。
C.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我认为梅子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D.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梅子认可我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小题3】第二段连用两个比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4】简析第三段中乡人由“怒”到“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