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五人墓碑记
明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诛五人 按:教训
B.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猝:立即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木匣子
【小题2】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⑵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⑶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1 03:0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子:佯狂不知所之者
A.臣之壮也B.杳不知其所之也
C.人皆得以隶使之D.视五人之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字词语用法一致的是( )
例:人皆得以使之
A.不能容于远近B.其疾病而死
C.北虽D.缇骑按剑而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一致的是( )
例: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A.缙绅能不易其志者
B.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C.夫晋,何厌之有?
D.为巡船所物色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其中“首”指“头”,“领”指颈、脖子。“首领”代指性命。
B.“匹夫”指平民,这里暗指五人。
C.“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两者,代国家也。
D.“谥”为古代皇帝和大臣有功于朝廷,死后朝廷依其功所授予的称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逡巡___________  (2)视_____________  (3)屈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与“人皆得以使之”一句中的“隶”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越国以B.以诗记所遭
C.范增数项王D.礼而归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斯固百世之遇也B.亚父者,范增也
C.死生,昼夜事也D.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溷藩以免。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在丙寅三月之   每月农历十五
B.敛财以送其行   同“资”。
C.则噪而相 追逐
D.呼中丞之名而之 谈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声义   若属皆且所虏
B.缇骑按剑前   弃甲曳兵
C.中丞匿溷藩以免   季氏将有事颛臾
D.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吴之民方痛心
C.谈笑以死D.颜色不少变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A.(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金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B.(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C.(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仓促地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D.(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金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仓促地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百姓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B.为五人之墓作碑记,选文按通常墓志铭的写法,叙述了五人各自的生平行事以及突出成就,以突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主旨。
C.选文中正面写市民暴动只有四个字“噪而相逐”,阉党和吴之民互相追逐,体现出这一场抗暴斗争的激烈性。
D.作者在前文中,只提“五人”,连五人的姓名也没有说。等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被杀害时,才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是因为五人出身贫寒,到牺牲时才能“旌其所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囧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向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而能不其志者  易:改变B.五人之死  视:看看
C.非常之谋难于猝    发:发动D.安能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四海之大B.亦以明死生之大
C.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D.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一个“嗟乎”感叹词,引起深重的感叹,引出了后面的抒情、议论。
B.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人批判缙绅、高爵显位的龌龊品行。
C.文中多用反问句,质问有力,褒贬分明,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D.末尾以尊敬的口吻交待几位贤士大夫的姓名,这也是“记”这种文体的体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