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溷藩以免。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在丙寅三月之   每月农历十五
B.敛财以送其行   同“资”。
C.则噪而相 追逐
D.呼中丞之名而之 谈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声义   若属皆且所虏
B.缇骑按剑前   弃甲曳兵
C.中丞匿溷藩以免   季氏将有事颛臾
D.既而吴民之乱请于朝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吴之民方痛心
C.谈笑以死D.颜色不少变
【小题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A.(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金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B.(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C.(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仓促地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D.(几位)有名望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金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盒子装起来,仓促地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百姓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B.为五人之墓作碑记,选文按通常墓志铭的写法,叙述了五人各自的生平行事以及突出成就,以突出“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主旨。
C.选文中正面写市民暴动只有四个字“噪而相逐”,阉党和吴之民互相追逐,体现出这一场抗暴斗争的激烈性。
D.作者在前文中,只提“五人”,连五人的姓名也没有说。等到写了“五人”被阉党作为“吴民之乱”的首领被杀害时,才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是因为五人出身贫寒,到牺牲时才能“旌其所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4: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五人墓碑记
明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诛五人 按:教训
B.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关闭
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猝:立即
D.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木匣子
【小题2】下列句中于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⑵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⑶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之私人毛一鹭 私人:党羽
B.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心疼
C.意气扬扬 意气:神情
D.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犹记周公被逮
A.夫晋,何厌有?B.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然五人当刑也D.呼中丞名而詈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用饱含情感的笔触叙述了以五人为代表的民众与阉党斗争的经过。
B.选文叙议结合,“叙”突出五人的英勇,“议”强调五人之死的意义。
C.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作者逐一写出五人姓名,紧扣题目,表达了对“死于义”的崇敬。
【小题4】翻译上文中画线语句。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发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③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B.当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介词,在……的时候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动词,掌握③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判罪
C.于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
D.以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介词,把,将
【小题2】对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不能容于远近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⑦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⑧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⑨良曰:“长于臣” ⑩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A.①⑦⑩/②⑤⑧/③⑥/④⑨B.①③/⑤⑦⑧⑩/④⑥/②⑨
C.①⑦/②⑤⑧⑩/④⑥/③⑨D.①⑤⑦/②⑥⑧/④⑩/③⑨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译: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 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 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 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
A.不敢复有治 株连,牵连
B.大阉亦逡巡畏义 犹疑不决
C.而又有剪发门 塞,闭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领头人
【小题2】下列与“人皆得以隶使之”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
B.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
C.佯狂不知所
D.由是观,则今之高爵显位
【小题3】下列各句的翻译,不正确的是(
A.素不闻诗书之训。   译文: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
B.轻重固何如哉?   译文: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C.忠义暴于朝廷。   译文:忠义之举在朝廷上暴发。
D.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小题4】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反衬了五烈士品质的崇高与行为的光明磊落。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鲜明揭示出当时政治的黑暗与形势的恐怖。
C.这两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五人抗击阉党的政治影响和重大意义。
D.作者叙议结合,层层对比;巧妙设喻,说理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段,并回答问题: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子:佯狂不知所之者
A.臣之壮也B.杳不知其所之也
C.人皆得以隶使之D.视五人之死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字词语用法一致的是( )
例:人皆得以使之
A.不能容于远近B.其疾病而死
C.北虽D.缇骑按剑而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一致的是( )
例: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A.缙绅能不易其志者
B.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C.夫晋,何厌之有?
D.为巡船所物色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其中“首”指“头”,“领”指颈、脖子。“首领”代指性命。
B.“匹夫”指平民,这里暗指五人。
C.“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社,土神;稷,谷神。两者,代国家也。
D.“谥”为古代皇帝和大臣有功于朝廷,死后朝廷依其功所授予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