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焦德裕,字宽父,其远祖赞,从宋丞相富弼镇瓦桥关,遂为雄州人。父用,仕金,由束鹿令升千户,守雄州北门。太祖兵至,州人开南门降,用犹力战,遂生获之。帝以其忠壮,释不杀,复旧官。徇地山东,未尝妄杀一人。年六十二卒,后以德裕贵,追赠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正毅。德裕通《左氏春秋》,少拳勇善射,从其舅解昌军中。金将武仙杀真定守史天倪,仙既败走,其党赵贵、王显、齐福等保仙故垒,数侵掠太行。太宗择廷臣有才辩者往招之,杨惟中以德裕荐。遂使真定,降齐福,擒赵贵,王显亡走,德裕追射杀之,其地悉平。诏赐井陉北障城田。中统三年,李璮平,世祖命德裕曲赦益都。宋臣夏贵围宣抚使张庭瑞于虎啸山,实薪土塞水源,人无从得饮。帅府檄德裕援之。德裕夜薄贵营,令卒各持三炬,贵惊走,追及鹅溪,馘千人,获马畜兵仗万计。升京畿漕运使。

十一年,从丞相伯颜南征,授佥行中书省事。遂从下安庆。至镇江,焦山寺主僧诱居民叛,丞相阿术既诛其魁,欲尽坑其徒,德裕谏止之。命德裕先入城抚定。宋平,赐予有加。奉旨求异人异书。平章阿合马谮丞相伯颜杀丁家洲降卒事,奏以德裕为中书参政,欲假一言证成之,德裕辞不拜。久之,得签行省事。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德裕言:“四人者,皆新降将,天子既宠绥之,有地有民,盈所望矣,方誓报效,安有他觊。奈何以疑似杀四守,宁知非反间耶?”尽复其官拜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中肃。

(节选自《元史.焦德裕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B.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C.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D.十四年/改淮东宣慰使淮西/贼保司空山/檄淮东四郡守为应/元帅帖哥逻得其檄/即械郡守许定国等/四人使承反状/将籍其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用以褒贬善恶,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B.曲赦,古代赦令的一种,属于特赦,是指独赦一地、两地或多地的赦令,而不是普赦天下。
C.《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
D.行中书省,民间简称“行省”,是从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是现在“省”的雏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焦德裕出身官宦之家,勇猛善射,还通晓《左氏春秋》。其远祖焦赞曾镇守瓦桥关,父亲焦用曾任金朝千户,驻守雄州北门。
B.焦德裕富有辩才,不辱使命。金将武仙败走后,其余党依旧作乱。经人举荐,朝廷派焦德裕前往,他先后击败齐福,生擒赵贵,射杀王显,使真定得到平定。
C.焦德裕善于用兵。张庭瑞被夏贵围困在虎啸山,焦德裕率军救援,夜间直逼敌军大营,让每位士兵手拿三个火把,惊走敌人,后趁势追杀,斩获极多。
D.焦德裕为人正直,不为利诱。阿合马以丁家洲降卒被杀一事诬告丞相伯颜,并以举荐焦德裕为中书参政为条件,想得到焦德裕的证词以证实对伯颜的诬告,焦德裕推辞不受。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其忠壮,释不杀,复旧官。
(2)丞相阿术既诛其魁,欲尽坑其徒,德裕谏止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0:1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观音奴,字志能,唐兀人氏,居新州。登泰定四年进士第。由户部主事再转而归德府。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②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吾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于是任甲而释孙妾。

③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伪作文凭,曰:“王在时已售我。”时杨之兄与观音奴交游,尝饮酒吟诗。杨因兄遗玉观音奴。观音奴笑而受,与其把酒甚欢。酒醉还,杨见兄乃手数金,羞赧复还。翌日,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杨以羊酒浼(央告)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④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后升为都水监官。

——选自《元史》,有删改

【小题1】写出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归德府(________) (2)于是任甲而释孙妾(________)
(3)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 (_________)   (4)尝饮酒吟诗(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杨兄遗玉观音奴 于是宾客见相如
B.畏观音奴严明,惧神显其事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以水研碎饮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杨羊酒浼我嘱神曰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民有衔冤不直者,虽数十年前事,皆千里奔走来诉。
(2)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
【小题4】本文表现了观音奴□□□□、□□□□的品质。
【小题5】结合第④段,评价观音奴在亳州应对蝗灾的做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秉忠,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 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 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 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

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B.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C.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D.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頫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会修《世祖实录》,召孟頫还京师,乃解。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  遗逸:遗留隐逸者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  不名:不直呼名字D.不知其经济之学   经济:经营,管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继任者根据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而编定的史著。本文中的《世祖实录》是记录元世祖忽必烈生前事迹的著作。
B.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殿名,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
C.中国古代称别人用字以示尊重,而称自己则往往用名表示自谦。本文中皇帝以字称赵孟頫是对赵孟頫的极大恩宠。
D.署在古代官场指暂代官职。赵孟頫出京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其总管缺任,由赵孟頫代理其职,管理府中事务。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

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至元元年,翰林学士王鹗奏言:“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十一年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节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注释)①汩(gǔ)没:沉没,埋没。②潜邸:指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③赞:告诉,介绍。④籓邸:藩王的府邸,这里指代皇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郁郁不乐 居:居然
B.问以治天下之大 经:原则、根本
C.闲顾问 燕:通“宴”,安闲
D.赞以天地之好生 每:常常,往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养其亲 是时大中丞吴者为魏之私人
B.汩没为刀笔吏乎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定社稷大计 臣壮也,犹不如人
D.犹不改旧服 今人有大功击之【小题3】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刻画了刘秉忠博学多才,通古晓今,为官后又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尽心竭力的形象。
B.刘秉忠以才学和忠诚赢得皇帝的恩遇与信任,他借此推举自己身边的人,培养了自己的势力,世祖因此在国事上更加依赖他。
C.本文虽是为刘秉忠作传,却也塑造了一位知人善任、乐纳忠言、体恤臣下的元世祖形象,成就了一段明主贤臣的佳话。
D.文章描写投笔归隐这一细节,巧妙刻画了刘秉忠胸怀大志、不甘平庸的性格特点;引述了翰林学士王鹗的奏章内容,又从一个侧面表明刘秉忠忠心勤恳辛苦功高,深得人心。【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
散闲淡类其为人。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同类题5

   董文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之,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民,令敢隐实者诛,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 • 董文炳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敢隐实者诛,其家 籍:抄没
B.乃以田庐若干亩计与贷家    直:通“值”,价钱
C.吏亦不之 惮:考虑
D.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或:有人
【小题2】下面的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董文炳爱民举动的一组是: (   )
①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②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 
③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④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
⑤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 ⑥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①②④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炳十六岁时父亲死去,他带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小的时候就如同成年人一样。
B.董文炳为政仁爱,曾因征集军需向私人借贷,后又不忍心拿百姓的蚕和麦子去偿还高额利息,于是将自己的家财田亩作价还给了放贷的人。
C.董文炳冒着死罪,采用并居老百姓的办法减少户数,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董文炳为官有术,恩威兼施,很短的时间就让官府中的人都敬畏他。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2)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