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根据要求答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 欧阳玄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獠人熟玄名 / 弃兵仗 / 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 /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B、獠人熟玄名 / 弃兵仗 / 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反 / 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C、獠人熟玄名 / 弃兵 / 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反 / 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D、獠人熟玄名 / 弃兵 / 仗罗拜马首曰 /我曹非不畏法 / 缘诉某事于县 / 县官不为直 / 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 / 情有弗堪 / 乃发愤就死耳 / 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 “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为使朝政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9 11:4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小题1】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B.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C.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D.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
(2)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孟,字道复,潞州上党人。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有大志,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时武宗、仁宗皆未出阁,徽仁裕圣皇后求名儒辅导,有荐者曰:“布衣李孟有宰相才,宜令为太子师傅。”成宗崩'仁宗监国,使孟参知政事,北迎武宗。久在民间,备知闾阎幽隐,损益庶务,悉中利病,远近无不悦服。事定,乃言于仁宗曰:“执政大臣,当自天子亲用,令鸾舆在道,孟未见颜色,诚不敢冒当重任。”固辞弗许’遂逃去'不知所之。是年五月,武宗践祚。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日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仁宗从容起谢曰:“赖天地祖宗神灵,神器有归,然成今日母子兄弟之欢者,李道复之功为多。适有所思,不自知其变于色也。”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陉山,遣使召之。仁宗嗣立,孟拜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且谕之曰:“卿,朕之旧学,其尽心以辅朕。”孟感知遇,力以国事为己任,节赐与,重名爵,核太官之滥费,汰宿卫之冗员。责成近臣,恶其不便于己,而心服其公,无间言焉。帝每与盂论用人之方,孟日:“人材所出,固非一途,然汉、唐、宋、金,科举得人为盛。今欲兴天下之贤能,如以科举取之,犹胜于多门而进;然必先德行经术而后文辞,乃可得真材也。”帝深然其言,决意行之。延祐元年十二月,复拜平章政事。二年春,命知贡举,及廷策进士,为监试官。七月,进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改封韩国公。已而以衰病不任事,请解职乞骸归里,帝不得已从所请。礼遇尤厚。至治元年卒。追封魏国公,谥文忠。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引古证今,务归至当。士无贵贱,苟贤矣,不进拔不已。退居一室,萧然如布衣。为文有奇气,其论必主于理。
(节选自《元史·李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B.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C.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D.至大二年/仁宗为皇太子/尝侍帝同太后内宴/饮半/仁宗深思戚/然改容/帝顾语曰/吾弟今日不乐/何所思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阁,古时指公主出嫁;也可指皇子出就自己的封国或内阁官员出任外职。
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民问里巷或平民老百姓。
C.鸾舆,古代指天子的乘舆,亦可借指天子。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舆,泛指车。
D.乞骸,古代指官员年老体衰不能胜任朝政后,被迫请求回归故乡,常称“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孟秉持公心,精于政务。李孟兴利除弊,稳定时局;仁宗继位后,他更是核查滥费,裁汰冗员,贵戚近臣虽感厌恶,但心服其公,没有离间的言语。
B.李孟护国有功,不恋权位。李孟兴利除害,打击侥幸专营之徒,国事稳定后,以执政大臣当为天子所亲任而坚决辞职,武宗深为怀念,悲戚竟显于脸上。
C.李孟选才有道,倡导科举。李孟认为人才的选拔,自汉以来科举最好,当今若用科举选才,应以德行经术为先;在之后廷策进士时,李孟亲任监试官。
D.李孟气度宏大,才略超人。李孟三人中书省,关心民生,民间利害知无不言,对于士人,无论贵贱,唯才是举;生活俭朴,文章有奇气,其议必有理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生而敏悟,七岁能文,博学有大志,通贯经史,善论古今治乱。
(2)帝甚友爱,感其言,即命搜访之,得之陉山,遣使召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宣慰曾侯嘉政记

宋濂

今年春三月丙辰,西睦州陷。夏四月壬午,江浙行中书左丞杨公,以浦阳与睦州邻也,命宣慰曾侯自杭率师来镇其地。师还,邦人德其善驭士卒而弗扰也,思之不置。县达鲁花赤①写云石不花君暨婺州路同知赵君,因民之思而相与树碑于县庭,谓濂颇从事于文墨,走书来征记。曰:往岁,大将军赵野逊台②,首统军道浦阳。涂逢农贾及浮屠、黄冠,师不问能不能,以徽缠絷颈,使肩辎重。或血流不止,出即杀以徇。民深患苦,或传有师至,咸惊呼曰:“吾属将焉免夫!”亟奔避山谷。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区分队伍,各从方部,以奠其居。夜漏既下,乃被铁衣,持弓矢,从一二骑,周巡近郊,威加气詟,莫敢少恣。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晩始受命,鸡初号,复就间道驰去。每出率一队,辄用数骑监之,若鱼贯,若雁行,无敢乱越。县父老相与言曰:“曾将军其去矣乎?何为来不吾知而去亦不吾知也?”我等闻其言,弗忍违用,以其事累吾子,幸有以详文云。濂发书,为之叹曰:“有是哉!何曾侯之贤于人也?”濂虽不识曾侯,窃闻所至以爱民为务,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悍而有智谋,通孙、吴、司马法,损家赀,招兵市马,为国宣力,前后屡建大勋,今以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兼江浙行省都镇抚。

(注)①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②逊台:退出台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B.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C.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D.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午是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把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
B.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文中指官职名。
C.浮屠是音译词,也作浮图、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D.行省为元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元代于各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华善于驾驭士卒。每支队伍出发时,派数名骑兵监督,秩序井然;又披戴盔甲,手持弓箭,带领士兵在郊外巡逻,部下慑于他的威严,没有敢放肆的。
B.曾华爱护百姓。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通常晚上接到军令,第二天早上天没亮就悄悄出发。宋濂受曾侯感召,禀报上级免除向浦阳百姓征收粮食。
C.曾华忠诚爱国,精通兵法。他精明强悍而足智多谋,熟悉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
D.本文刻画有力,写法新颖。对人物的刻画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和对比。在文末交代人物的名、字、籍贯,不同于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
(2)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禧,东安州人。年十六,从大将军阿术鲁南攻徐州,复从元帅察罕攻寿春等州,皆有功。禧素峭直,为主将所忌,诬以他罪,欲置之法。时王鹗侍世祖于潜邸,禧密往依之,鹗请左丞阔阔荐禧与其子弘纲俱入见。岁己未,从世祖南伐。进攻鄂州,诸军穴城以入,宋树栅为夹城于内,入战者辄不利,乃命以厚赏募敢死士。禧与子弘纲俱应蔡,由城东南入战,将至城下,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遣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禧所执枪中弩矢而折,取弘纲枪以入,破城东南角。有逗留不进者十余人,立城下,弘纲复夺其枪入。转战良久,禧身中十八矢,一矢镞贯腹,闷绝复苏。世祖即位赐金符。至元元年,升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攻樊城。行省集诸将问破襄阳之策,禧言:襄、樊夹汉江而城,敌人横铁锁、置木橛于水中,今断锁毁橛,以绝其援,则樊城必下。樊城下,则襄阳可图矣。”行省用其计,乃破樊城,而襄阳继降。时朝廷议征日本,禧请行,与右丞范文虎、左丞李庭同率舟师,泛海东征。至日本,禧即舍舟,筑垒平湖岛,各相去五十步止泊,以避风涛触击。飓风大作,文虎、庭战舰悉坏,禧所部独完。文虎等议还,禧曰:“士卒溺死者半,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文虎等不从,曰:“还朝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禧乃分船与之。时平湖岛屯兵四千,乏舟,禧曰:“我安忍弃之!”至京师,文虎等皆获罪,禧独免。

(选自《元史•张禧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B.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C.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翼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D.元帅阿术命禧率轻舟/夜衔枚入/其阵中插苇/以识水之深浅/及还/阿术即命禧率四冀水军/进战宋兵/溃追至浅水/夺战舰七十余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未,已未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B.金符,文中指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一种信物。金符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等。
C.元年,可以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贞观元年、康熙元年。
D.保甲,旧时户籍编制制度,若干户编作一甲,若干甲编作一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禧作战有功,因直遭忌。他年纪轻轻先后跟从大将军、元帅作战,都立下战功;他严厉刚直被主将忌恨,主将捏造罪名想把他治罪。
B.张禧父子上阵,不顾生死。他跟从皇帝南征,进攻鄂州时不利,他与儿子一起应征成为攻城勇士,他勇猛冲刺身上多处受伤,几乎死去。
C.张禧有勇有谋,积极献计。行省召集将领征询攻破襄阳的策略,张禧认为,应该截断汉江上的铁锁、木橛,阻断襄、樊之间的援助,可以取胜。
D.张禧奉命攻日,功败垂成。他和范文虎去讨伐日本,遭遇飓风他部属的战舰保存完好,范文虎等人的战舰被毁,范文虎害怕朝廷问罪,逼迫他撤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悯其父子俱入险地,遺阿里海牙谕禧父子,止一人进战。
(2)其脱死者,皆壮士也,曷若乘其无回顾心,因粮于敌以进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选自 韩愈《进学解》)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拥覆   衾:被子
B.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披”,穿
C.弟子先生   事:侍奉
D.细大不   捐:捐款
【小题2】下列对乙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C.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D.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介绍了作者求学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突出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
B.甲文运用“被”“戴”“腰”“佩” 这几个动词,着力写出了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
C.乙文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有鲜明的对比,突出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夜以继日。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勤”,乙文“焚膏油以继晷”是“勤”的具体表现。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