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友方思曾墓表
归有光
予友方思曾之殁,适岛夷来寇,权厝于某地。已而其父长史公官四方,子昇幼,不克葬。某年月日,始祔于其祖侍御府君之墓,来请其墓上之文。
思曾少负奇逸之姿,年二十余,以《礼经》为京闱首荐。既一再试春官不利,则自叱而疑曰:“吾所为,以为至矣,而又不得。彼必有出于吾术之外者!”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求尝已得高第者,与夫邑里之彦,悉致之于家而馆饩之。其人亦有为显官以去者。然思曾自负其材,顾彼之术,实不能有加于吾,亦遂厌弃不能以久。方其试而未得也,则愤憾而有不屑之志。其后每偕计吏行,时时绝大江,徘徊北岸,辄返棹登金、焦二山,徜徉以归。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闻为佛之学于临安者,思曾往师之,作礼赞叹,求其解说。而人遂以思曾果溺于佛之说,不知其有所不得志而肆意于此。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逃山林而不处,未必皆精志于其教,亦有所愤而为之者耶!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然使假之以年,以至于今,又安知其愤憾不益甚,而将不出于是耶?此吾所以叹天之成材为难也。
思曾少善余,余与今李中丞廉甫晚步城外隍桥,每望其庐,怅然而返。其相爱慕如此。后予同为文会,又同举于乡。思曾治园亭田野中,至梅花开时,辄使人相召,予多不至。而思曾时乘肩舆过安亭江上,必尽醉而归。尝以予文示上海陆詹事子渊,有过奖之语,思曾凌晓,乘船来告。予独痛思曾之材,使不得尽其所至,亦为之致憾于天而已矣。
(选自《震川文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厝于某地   厝:停柩待葬
B.则使人具书币走四方   币:钱财
C.辄返棹登金、焦二山   棹:船桨,代指船
D.以是知古之毁服童发   童:未成年的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数自请行     数:多次
B.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将:率领
C.口不能道辞 辞:辞别
D.南绝幕,遇前将军 绝:横渡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思曾之材,有以置之,使之无愤憾之气,其果出于是耶?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及止。
(3)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4】简要概括方思曾的形象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6: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亦遂增 (__________)    (2)大母余曰  (__________)
(3)令人长号不自(__________)    (4)吾妻来    (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足音辨人  当南日
B.呱呱泣   客逾庖
C.儿成,则可待乎    久,能以足音辨人
D.又杂植兰桂竹木庭     鸡栖
【小题3】与“东犬西吠”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家读书久不B.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C.二世D.垣墙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后五年,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④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小题6】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④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释: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ài):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小题1】归有光,是明代“__________”(文学流派名)的代表人物,我们在高一学过他的作品篇名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描写太湖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③段中的王右丞指的是诗人_________,作者写他的故事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写王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感叹“何可及哉!何可及哉!”的意图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