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
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B.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C.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D.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D.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赋税;在泉州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忠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2)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4 05:3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侍其曙,字景升。父稹,左监门卫大将军。曙少举进士不第,以父任为殿前承旨,改右班殿直。左侍禁,领东西排岸司,与谢德权提举在京仓草场。尝于仓隙地牧牛羊,为德权所讼。真宗以问德权曰:“牛羊食仓栗邪?”曙闻而自勳,帝勉谕之。它日,召曙问:“汝才孰与德权?”对曰:“德权畏法慎事,臣乃敢于官仓牧牛羊,是不及也。”人多称之。鄂州男子闻人若挫,告其徒永兴民李琰将作乱,命曙同度支判官李应机往按之。至则设方略,捕琰党三十余人,皆伏法。琰辞连己所不快者数十人,一切不问。青州卒庞德讼其校李绪谋以众叛,帝疑其诬,又命曙至青州,与通判魏德升同至勳,无验,遂弃德市。知青州张齐贤奏曙擅戮人,帝曰:“不尔,无以安被告者。”曙还,奏德憛绪治军严,故诬之。帝擢绪本军虞候,而进曙东头供奉官。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祥符二年,攀州夷人为乱,诏曙秉驿往招抚,其酋首纳款、杀牲为誓。曙按行盐井,夷人复叛。曙率部兵百余,生擒首领三人,斩首数十级。因上言蛮阻险拒命,请必加讨。诏知庆州孙正辞、环庆驻治都监张继勳领陕西兵,同曙俱进,所至皆降。曙又言:“王师已至而方出,请诛之。”真宗曰:“已降而杀之,何以信四夷?”不许。夷人平,迁内殿承制,再迁如京副使、知登州。会岁饥,请漕江淮米以振贫乏,活者甚众。迁西上阁门使,徒耶州,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卒。曙为人沉敏,有干略,善论利害事,朝廷数任使之。

(节选自《宋史·侍其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B.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C.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D.初/太宗平河东/建塔于太原/故城塔毁/帝欲新之/遣内侍/经度计工二百万/帝疑/命曙往/减费十九/改内殿崇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指科举时代,在院试中考取的人,如果参加院试没有考中的话,称为“举进士不第”。
B.“以父任”,是指凭借父亲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除参加科举考试之外进入仕途的另一种方式。
C.迁,官职调动,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职、贬谪。“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左迁”即指贬官。
D.通叛,官名,位居州府长官之下,掌管粮运、水利和诉讼等,对州府的长官也有监察的责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其曙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侍其曙因为在京仓草场的空地放牧牛羊被谢德权告发,当听说皇帝过问此事后,侍其曙主动弹劾了自己。
B.侍其曙为人谦虚低调。当皇帝问他与谢德权相比谁更有才时,侍其曙坦陈自己不如谢德权敬畏法律,行事谨慎,因此侍其曙多被人称道。
C.侍其曙处理案子既重策略又重证据。他设计方案捕获了李琰的同党三十多人,对庞德告发李绪谋划率众叛乱一案,侍其曙彻查无证据后把庞德流放。
D.侍其曙文武并用平定了夷人叛乱。他先是招抚夷人酋长归顺降服,后当夷人不守誓言再次叛乱时,侍其曙率兵活捉了其首领三人,斩杀数十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饥,请漕江淮米以振贫乏,活者甚众。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疏》)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土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小题5】士逊称道:“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趣之    趣:通“促”,催促B.时契丹内寇 寇:侵犯
C.沛公军霸上 军:军队D.姜氏何厌之有 厌:满足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县官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D.“传”是替经书做注的著作,《春秋左氏传》相传就是左丘明注解《春秋》的一部史书。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又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担心陛下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寇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 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 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 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 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 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 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 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 元卒,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号,所以常常用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 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授,字授之,潞州人。父京,庆历中,以死守麟州抗元昊者也。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至供备库副使。王韶取镇洮,授为先锋,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休士二日,羌复要于架麻平,注矢如雨,众惧,授令曰:“第进毋恐!毡牌数百且至。”行前者传呼,羌惊乱。力战数十,斩首四千级。又破之于牛精谷,取珂诺城,尽得河湟地。知德顺军,三迁西上阁门使。鬼章寇河州,诏授往,一战克撒宗,论功第一,加四方馆使、荣州刺史。从燕达取银川,降木征,加引进使、果州团练使。召使契丹,神宗劳之曰:“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以为秦凤副总管,徙熙河,复知河州。副李宪讨生羌于露骨山,斩首万级,获其大酋冷鸡朴,羌族十万七千帐内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雄州、熙州。元丰西讨,授出古渭取定西,荡禹臧花麻诸族,降户五万。城兰州,遇贼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授逾天都山,焚南牟,屯没烟,凡师行百日,转斗千里,始入塞。授遇事持议不苟合。初在德顺,或议城篯南,授曰:“地阻大河,粮道不济,非万全计也。”役即止。师征灵武,诏令援高遵裕,即条上进退利害甚切。历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节度观察留后。元祐四年,提举上清太平宫,复使殿前。薨,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庄敏。
(节选自《宋史·苗授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B.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C.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D.破香子/城拔河府/羌虽败/气尚锐/辄围香子以迎归师/韶遣将田琼救之/琼死/乃简骑五百属授/授奋击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生,亦称国学生,指在国子监肆业的学生,一般为官员子弟。国子监是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荫,恩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子孙获得人学或任官的权利。文中苗授蒙受父亲恩荫,步入仕途。
C.芜,即羌族,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羌族以羊为祭祀图腾,自春秋战国以后,演变为多个少数民族。
D.谥,即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品行高尚者才有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授用兵有方,适时鼓励将士,在架麻平之战中,羌军箭射如雨,令将士恐惧,他告诉将士数百毡牌马上就到,军队振作了士气,击败敌军。
B.苗授屡立战功,不断受到恩赏。他奉命迎战鬼章的入侵军队,因攻克撤宗立功,受到加官之赏;他在降伏木征之役中有功,也受到加官之赏。
C.苗授辅佐他人,自己功名并收,他辅佐李宪讨伐生羌,取得露骨山一战的胜利,使羌族十万七千个帐投降归附,他因此威震洮西,并受到提拔。
D.苗授颇有主见,绝不随便附和。有人主张在篯南筑城,他认为篯南适合驻兵而不适合筑城;皇帝命他支援高遵裕,他上奏陈述进军与退兵的利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宗劳之日:“曩香子之役,非汝以寡击众,几败吾事。”
(2)遇赋数万于女遮谷,登山逆战,败退伏垒中,半夜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