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隐帝即位,崇谅以母老求就养,领台州刺史,食郡奉。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前,崇谅知后事。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崇谅为之。广顺初,加工部侍郎,充职。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时多进策人,命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缗钱,假满百日,令本州月给钱、米面。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世宗征高平,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兵部侍郎致仕。岁余卒。
(选自《宋史·鱼崇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B.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C.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D.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如别驾、治中等皆称为“从事史”,历代因袭其制。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的时候,朝廷会赐以旌节,故称。
D.封邑:古代君主赐给诸侯王的封地,以此作为其势力范围,也叫“采地”“采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崇谅奉养母亲,尽心尽力。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周祖时,他因为母亲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B.鱼崇谅督办军事,快速完成。在讨伐三叛时,鱼崇谅主持后方的工作,有关军事储备、调度征发的事情,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办理好。
C.鱼崇谅举荐贤能,量才适用。周祖登基后,鱼崇谅除起草各种制书诏令外,还积极举荐贤能之人,并通过考试 来考定他们官职的升降。
D.鱼崇谅遭人离间,受到猜疑。世宗讨伐高平时,鱼崇谅没有及时到达,陶谷就趁机进博言,说鱼崇谅逗留在 家是在观望,皇帝对此颇有猜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4 05:3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述字孝叔,湖州人。举进士,为御史台主簿,知温、耀、真三州,提点江西刑狱,累官都官员外郎,六年不奏考功课。知审官院胡宿言其沉静有守,特迁兵部员外郎,改荆湖南北、京西路转运使,再以覃恩①迁刑部郎中。
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甫退,述乃言甫为言官无所发明,且擿其隐慝。帝曰:“甫遇事辄争,裨益甚多,但外人不知耳。甫谈卿美不辍口,卿无言也。”
王安石参知政事,述兼判刑部,安石争谋杀刑名,述不以为是。及敕下,述封还中书,奏执不已。安石白帝,诏开封府推官王克臣劾述罪。于是述率御史刘琦、钱顗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盖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无忌惮之心故也。安石任一偏之见,改立新议,以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世子孙,守而勿失;乃欲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早罢逐,以慰安天下元元之心。曾公亮位居丞弼②,不能竭忠许国,反有畏避之意,阴自结援以固宠,久妨贤路,亦宜斥免。赵抃则括囊拱手,但务依违大臣,事君岂当如是!”
疏上,安石奏先贬琦、顗监处、衢州③盐务。公亮疑太重。司马光乃上疏曰:“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朝廷既违众议而行之,又以守官之臣而罪之,臣恐失天下之心也。”
开封狱具,述三问不承。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帝不许,以知江州。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减)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多用以称帝王对臣民的封赏、赦免等。②丞弼:辅佐的职位。③处、衢:二州在浙江境内。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B.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C.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D.神宗立召/为侍御史/知杂事/又十一年不奏/课帝知其久/次授吏部郎中滕甫/为中丞述将论之/甫闻/先请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点:提举、检点之意。宋代开始设置提点之职,掌管司法、刑狱等事。
B.考功课:是指古代朝廷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考核。
C.结援:结成团伙而互相帮助,组成利益相关的党与,有结党营私之意图。
D.中书:宋朝的“中书”,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而以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唐朝的“中书省”没有关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述屡次得到赏识。他在都官员外郎任上时,得到审官院的主管胡宿的认可和举荐;后来宋神宗又提拔他到吏部任职。
B.刘述为官耿直。刘述事先知道滕甫曾经在皇帝面前夸耀过自己,但还是在皇帝面前揭发了滕甫的奸邪之心,认为滕甫身为言官也没有什么业绩。
C.刘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面对参知政事王安石的改革,刘述与刘琦、钱顗两位御史一同反驳,认为王安石放任一己之偏见实施改革,损害了天下大多数人的利益。
D.刘述与王安石的矛盾冲突极其尖锐。王安石遭到刘述等人的弹劾之后,立即反击并上奏皇帝,想要将刘琦、钱顗先行贬官,然后又将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刘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执政以来,未逾数月,中外人情嚣然胥动。
(2)安石欲置之狱,光又与范纯仁争之,乃议贬为通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石,字介之,翼王杨次山子。乾道间入武学,以恭圣仁烈后贵,赐第。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金使气沮,嘉定改元,除扬州观察使、知阁门事,进保宁承宣使。久之,授保宁节度使、提举万寿现,奉朝请,进封信安郡族。十五年,以检校少保进封开国公。宁宗崩,宰相史弥远谋废皇子兹而立成国公昀,命石与谷白后,后不可,日:“皇子,先帝所立,岂敢擅变?”谷、石凡一夜七往反以告,后终不听。谷等拜泣日:“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苟不从,祸变必生。则杨氏且无噍类矣!”后默然良久,日: “其人安在?"”弥远等召昀入,遂矫诏废站为济王,立昀,是为理宗。授开府仪同三司,充万寿观使。时宝庆垂帘,人多言本朝世有母后之圣。石独日:“事岂容概言?普仁宗、英宗、哲宗嗣位,或尚在幼冲,或素由抚育,军国重事有所未谙,则母后临朝,宜也。今主上熟知民事,天下悦服,虽圣孝天通,然不早复政,得无基小人离间之嫌乎?”乃密疏章献、慈圣、宣仁所以临朝之由,远及汉、唐母后临朝称制得失上之,后览奏,即命择日彻帘。进石少保,封永宁郡王。以寿明慈睿仁福三册太后宝,进至太傅。石性恬澹,每拜爵命必力辞。恭圣拊庙,除太师。兄谷疑于辞受,石力言日:“吾家非有元勋盛德,徒以恭圣故致贵显,曩吾父不居是官,吾兄弟今偃然受之,是将自速颠覆耳。况恭圣抑远族属。意虑深远,言犹在耳,何可遽忘?”乃合疏恳辞,至再三,不受。及属疾,除彰德、集庆节度使,进封魏郡王。卒,年七十一,赠太师。

(选自《宋史.杨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B.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秦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玲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C.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D.庆元中/补承信郎/差充阁门看班祗候/寻带御器械/嘉泰四年/充贺正旦接伴使/时金使颇骄倨自矜/其善射石从容起/挽弦三发三中的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元,我国封建时期同-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或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均称改元。
B.奉朝请,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C.称制,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命令专称“制”,后妃掌权当朝行使皇帝权力谓“临朝称制”
D.拊庙,将后死者的神牌(牌位)放入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庙配享附祭,此专指皇家而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石出身贵族,仕途顺遂。虽然起初凭借恭圣烈皇后显贵,但因他做事灵活变通,深得宁宗、理宗和太后垂青,官运亨通,终享天年。
B.杨石见解独到,不附众议。宝庆年间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在人们大都认为宋朝世代都有圣贤的太后时,只有他秉持异见,且分析得有理有据。
C.杨石高瞻远瞩,析理透彻。皇帝已能够处理政事,但太后仍不早日把政权归还皇帝,为了避免麻烦或招致灾祸,他劝太后早日撤帘复政。
D.杨石通达事理,不求尊显。他每次接到授子他爵位的命令时都会竭力推辞:皇帝授命太师官职的诏书一次次地给他下达,他始终没有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石凡一夜七往反以告,后终不听。
(2)况恭圣抑远族属,意虑深远,言犹在耳,何可遽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利用风向优势,果断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胜利。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小题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
译:军队中人马已经很饥饿,如果等到机会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
B.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
译: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
C.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译:他们知道我军饿了,邀请我们到险要的地方,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
D.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
译:您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到敌军慢慢前进,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
【小题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执中传
陈执中,宇昭誉,以父恕任,为秘书省正宇,累迁卫尉寺丞、知梧州。上《复古要道》三篇,真宗异而召之。帝属疾,春秋高,大臣莫敢言建储者。执中进《演要》三篇,以蚤定天下根本为说。翌日,帝以他疏示辅臣,皆赞曰“善”。帝指其袖中曰:“又有善于此者。”出之,乃《演要》也。因召对便殿,劳问久之,擢右正言。逾月,遂立皇太子。
明道中,安抚京东,进天章阁待制。使还,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扬州,再迁工部郎中,改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元昊寇延州,手诏咨访辅臣攻守方略,执中既上对,退,复奏疏曰:“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辛障延安几至不保。此盖范雍纳诡说,失于戒严;刘平轻躁,丧其所部。上下纷攘,远近震骇。自金明李士彬族破,而并边篱落皆大坏。塞门、金明相距二百里,宣列修三城,城屯兵千人,益募弓箭手。寇大至则退保,小至则出斗。选阁门祗候以上为寨主、都监,以诸司使为卢关一路都巡检,以兵二千属之,使为三砦之援。熟羌居汉地久者,委边臣拊存之;反覆者,破遂之,至于新拊黠羌,如泾原康奴、灭臧、大虫族,久居内地,常有叛心,不肆剪除,恐终为患。今军须之出,民已愁叹,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陕西地险,非如河北,惟泾州、镇戎军势稍平易,若不责外守而劳内营,非策之上也。宜修并边城池,其次如延州之廊、同,环庆之邪、宁,不过五七处,量为营葺,则科率减、民力苏矣。今贼势方张,宜静守以骄其志,蓄锐以挫其锋,增土兵以备守御,省骑卒以减转饷,然后徐议荡平,改张节度,更须主张,将臣横议不入,则忠臣尽节而捐躯矣。”
与夏竦同知永兴军,议边事多异同,诏令互出巡边,乃屯泾州,令诸部曰: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表解兵柄,以为兵尚神密,千里禀命,非所以制胜,宜属四路各保疆图。朝议善之,就知陕州,复徙青州。于是请城傅海诸州,朝廷重兴役,有诏不许。执中不奉诏,卒城之。
皇祐初,以足疾辞位,自陈不愿为使相、大学士。拜集庆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河决商胡,走大名,程琳欲为堤,不果成而去。执中乘年丰调丁夫增筑二十里,以,障橫溃。以吏部尚书复拜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每朝退,闭中书东便门,以防漏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权势所引者,皆奏罢之,内外为之肃然。
以疾赐告,就第拜司徒、岐国公致仕,卒,赠太师兼侍中.诏谥曰恭。帝篆其墓碑曰“褒忠之碑”。
【小题1】对下列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盲/悦守臣/-旦连犯/亭降 延安/几至不保。
B.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C.元吳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旦连犯/亭障延安/几至不保。
D.元昊乘中国久/不用兵/窃发西垂/以游兵困劲卒/甘言悦守臣/一旦连犯亭障 /延安几至不保。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建储,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帝制:为了保证帝位的顺利传承,按惯例 皇帝一般生前都要立储,不用别人建议。
B.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进行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的称号。
C.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的是吏部,主管军务的是兵部。
D.“拜”“除”和“擢”“迁”“徙”都属于中国古代官职任免制度。“拜”是授予官职,“擢”是对官员进行提拔,“迁”“左迁”是升职,“徙”是职务变动。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执中有远见卓识,在皇帝年龄大有病的情况下,所有的大臣都不敢议论 早立太子,只有陈执中上《演耍》三篇,认为要早定天下根本,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也因此升了官。
B.陈执中认为对居住在汉地的羌族,应区分对待,对那些长久居住的,要委托边臣安抚他们:对那些反覆无常的,要打败驱逐他们,而对那些刚刚归附的有叛乱之心的黠羌,要尽加剪除,以绝后患。
C.黄河从商胡一带决口,冲向大名府,陈执中想建造堤岸阻挡洪水,尽管遇到丰年,但事情也没有办成。
D.陈执中办事公道,对那些权贵引荐的三司勾当公事及监场务官,统统上奏罢免,朝廷内外为之肃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欲遍修城池如河北之制,及夏须成,使神运之犹恐不能,民力其堪此乎? 。
(2)寇籍吾水草,钞边图利,不除,且复至。命悉焚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