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冷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③西冷:西湖桥名.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一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小题1】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婉约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景示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读之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B.词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C.“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借用辛弃疾沙鸥白头的典故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而“当年燕子知何处?”则化用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小题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并作简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29 06: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 范成大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鹧鸪天

南宋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日。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野春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景抒情。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画,笔调清新。
【小题2】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鉴赏。

同类题5

三、阅读下而这首词,完成问题。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更:更鼓。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D.“碎哝哝、多少蛩声”,词人把秋蛩的叫声称为“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蛩声的聒噪与词人内心的平静形成了对比。
【小题2】本词以秋夜中的数种声音人笔,意味独特。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心声?请联系全词概括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