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木犀
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
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注:①木犀,即桂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写秋天盛开的桂花弹压西风,占尽秋色,是秋天里的主角,可以看出诗人是极爱桂花的。
B.颔联描写了书窗下一枝桂花淡然开放,清雅绝尘,清香盈室,与书窗内读书人之雅致相得益彰。
C.颈联写桂花盛开在月圆之时,花与月交相辉映,到了花谢的时候,不只是诗人,连月亮都会伤心。
D.尾联诗人提醒人们,桂花本为造化之物,不必为桂花花期的短暂而伤感,即拥有就是一种幸福。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3-06 05:1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语言和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润”字非常传神,既细致地描绘出霖雨带来的清凉舒适之感,又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不愁屋漏无干处,只喜旱情得缓解。侧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关心民生、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C.“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的 “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 “春流岸岸深”。
D.本诗不用奇字僻韵,语言流爽轻快,是一首充满轻快旋律和酣畅情致的喜雨诗,突出诗人喜雨爱民的心情。
【小题2】对本诗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久晴不雨,秋禾枯焦;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诗歌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愿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心情。
B.首联写诗人在闷热的天气中入睡,忽然梦见天降甘霖,一扫白天烈日的余威,变“一夕骄阳”为“梦回凉冷”。
C.秋雨梧桐,常表达愁思,作者却说它是最佳音,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怅的俗套,突出了对人民的关切心情。
D.尾联先写诗人自己没有田地仍然因为下雨欢欣鼓舞的心情,又进一步写出了农民盼望好收成的急切心情。
【小题3】诗歌写出了秋雨哪些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这些特点?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句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湖而逝去。
E. 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小题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比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①这首词产生于两宋之交,作者不详。②银艾:借指做官。银,银印。艾,拴印的丝带,其色如艾。③丘壑: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④三江:指吴淞江、娄江、东江,均流入太湖。⑤挽天河:挽,牵、拉。天河,即银河。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⑥霄汉:即高空,借喻朝廷。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曾多次泛舟太湖,如今故地重游,词中疑问句的使用凸显了他心头的愁苦。
B.把长剑卖掉,买一只小船,做垂钓太湖的渔翁,这表现了作者随性洒脱的性格。
C.在作者看来,出去做官不是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归隐山林才是自己的心愿所在。
D.从太平到战乱的巨变,使作者虽面对美酒佳肴,也不免感慨万千,慷慨悲歌。
E. 全词以作者两行泪水洒落清清太湖水这一细节结束,生动感人而又耐人回味。
【小题2】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请就此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