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陈与义
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
②
,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
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
④
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时所作。 ②午日: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④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小题1】词的上片,词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2】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6-12-28 12:03: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①
辛弃疾
倘来轩冕
②
,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注】①作于绍照无年(1190年),时辛弃疾赋闲于带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来,寄者也。”
【小题1】弃疾这首词也以健笔写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但是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同是抒发____的情怀,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章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则表现为_____。
【小题2】整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结合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姑苏有赠
俞德邻
①
画接珠翠列婷婷,辽鹤
②
重来失故城。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蒓
③
波急去程。却倚阊门
④
重
③
回首,茄声鸣咽暮云横。
注释①俞德邻(1232-1293 ):宋末元初诗人。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②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③蒓:蒓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药。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蒓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④阊门:姑苏城的西门。⑤重:读zhòng,难,困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
B.“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李商隐《泊秦淮》的诗意。
C.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
D.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E. 本诗是作者赠歌伎之作,写得凄枪悲慨,又大量用典,明白如话。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前风雨顿凉
范成大
秋期如约不须催,雨脚风声两快哉。
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
酒杯触拨诗情动,书卷招邀病眼开。
明日更凉吾已卜,暮云浑作乱峰堆。
【小题1】本诗用哪些方法写出了秋天到来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小题2】面对秋天的到来,诗人生发了哪些情感或感慨?请具体分析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
①
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称“倒春寒”。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
(2)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释)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②汀:水边平地,小洲。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几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小题2】(小题2)请结合全诗,赏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南宋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