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其生活环境:"刁斗"是军中用具,铜质,白天可烧饭,夜间用来打更。"设刁斗"是说在夜间军营有巡逻的兵士;"面面"与"深深"相对,呼应"万人守",烘托出军营戒备森严的战争气氛。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夜夜去防守险要的隘口。
C.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D."更阑酒醒山月落"句,更阑、酒醒、月落,诗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让读者展开无尽的想象,进而能尽得诗歌之意。
【小题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1-07 09:1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庭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 ___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至___族,而君___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帝乃白太后许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张释之为廷尉,文帝出行,有人惊乘舆马,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奏当此人犯跸,罚金。上怒,释之曰:“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颜师古谓:“言初执获此人,天子即令诛之,____事即毕。”
唐柳浑为相,玉工为德宗作带,误毁一銙,工私市它玉足之。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法,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予谓张、柳之论,可谓善矣,然张云“上使使诛之则已,”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斯一节未为至当也。
节选自《容斋五笔》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犯跸,当罚金 当: 应当
B.是法不信于民也   信:取信
C.帝乃白太后许之。 白:告诉
D.工私市它玉足之   市:买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盗先帝器   ②吾属廷尉者欲至  
③而君   法奏之 ④   事即毕
A.乃   其   以 之B.乃    之 以    其
C.其   之   为 乃D.以    其 为    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小题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和柳浑作为执法者都能贯彻有法必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张柳二人据理力争能够成功,还因为都遇到了贤明的君主,可见,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法令之上。
B.张释之认为即使犯同样的罪,也要根据情节轻重量刑。
C.柳浑认为,皇上当时可以杀了玉工,如果把他交给有司,有司一定会佯装调查才行。
D.《容斋五笔》 认为张柳二人依法论处的行为固然可敬,但言语上也有失当之处。
【小题5】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2)帝识不类,怒其欺,诏京兆论死。
(3)柳云“陛下遽杀之则已”,无乃启人主径杀人之端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
(宋)韩淲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bī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biā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年约40岁。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小题2】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语,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④劲气:寒气。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挑灯看剑”化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泪痕深”三字则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
B.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C.颔联前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降臣们为伍的坚贞节操。
D.尾联故意宕开,由写景转入抒情,用梧桐语、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小题2】诗的颈联“万叶”“一灯”两词颇有韵味,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