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阕。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应比明洁。
(注) ①本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上不得志时期。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饮罢便留宿在那儿。夜半酒醒,写下这首诗,次日早晨(诘朝)呈送给子骏等三人。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春雨,时当初春,连绵春雨方停,诗人觉得身上衣裳难抵这料峭春寒。
B.“中宵”句表明诗人在与好友相聚痛饮时酩酊大醉,直到夜半方才清醒过来。
C.“卧对”句是说诗人睁眼一看,只见满窗皓月正与他的卧处相对,十分晃眼。
D.“旁观”两句写深夜所感,此时游目旁观,侧耳远听,万象寂然,群动俱歇。
E. 最后两句用“玉壶冰”比喻诗人高洁清白的品格,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小题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03 07:57: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愚者欲为不善(__________) (2)小人智足以其奸(__________)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小题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小题4】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赏析。
【小题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共,字田常。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共不至,桧怒,风言者①逐之。桧死,迁吏部员外郎。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中为江、淮宣抚使,共不书录黄②。上怒,谓宰相曰:“张共父为浚所知,此特为浚地耳!”命再下,宰相召共谕旨,共曰: “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中命乃寝。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共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南旱,郴州宜章县李金为乱,共知湖南安抚使。入境,移书制使沈介,请以便宜出师,介即遣田宝、杨钦以兵至,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钦与宝连战破贼,贼党曹彦、黄珙执李金以降。支党窜匿者尚众,共谕钦等却兵,听其自降,贼相率纳兵,给据归田里。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 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阖境数十万人,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革,草遗奏言:“刘应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栻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薨,年五十七,谥忠肃。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注:①言者:指谏官。②录黄: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言者逐之    风,通“讽”,暗示
B.中命乃寝 寝,停止
C.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  蠲,免除
D.置场平价振粜  粜,买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B.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C.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D.共知其暑行疲怠/发夫数程外迎之/代其负任/至则犒赐过望/军士感奋/共知钦可用/檄诸军皆受节制/下令募贼徒相捕斩诣吏者/除罪受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共为人正直,有慷慨之气。秦桧想追赐父亲谥号,召集礼部官员询问,张共不到;金人犯境,宋军出征,张共替皇帝拟写的诏令、檄文言辞激昂。
B.张共忠于朝廷,尽心国事。群臣认为张浚是主持军务的最佳人选,但皇上任命了杨中,张共以大局为重,支持皇上;病重时,仍向朝廷举荐贤才。
C.张共精明果断,以仁治乱。担任湖南安抚使时,张共犒赏军士,重用杨钦;抓住叛乱首领李金后,下令撤兵,让贼人余党自行投降。
D.张共体恤民情,救济百姓。安南进贡大象,所经之地侵扰百姓、加剧负担,张共为此上奏;建康遇灾,他上奏免税,并派官员到外地买米赈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王新言劾宦者张义之,忤旨左迁,共不草制,新言得不去。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李冲言于上曰:“陛下将定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游行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俟群臣经营毕功,然后备文物、鸣和鸾而临之。”帝曰:“朕将巡省州郡,至邺小停,春首即还,未宜归北。”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帝以群臣意多异同,谓卫尉卿、镇南将军于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圣略渊远,非愚浅所测。若隐心而害,乐迁之与恋旧,适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使还镇平城,曰:“留台庶政,一以相委。”任城王澄至平城,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澄还报,魏主喜曰:“非任城,朕事不成。”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B.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C.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D.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
B.斧钺,是古代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指用于作战的兵器。
C.鼎,是古代的一种青铜炊具,多为三足,两耳,圆形,因可象征政权,后世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率兵到达洛阳,遭遇很多阻力。天气阴雨连绵,大臣在马前跪拜阻拦,尚书李冲更是挺身而出,独自进谏,直言不讳提出批评。
B.看到群臣阻拦继续南伐,孝文帝将计就计。他要求群臣当场就继续南伐还是迁都洛阳做出选择,反对者不敢说话,于是确定了迁都大计。
C.孝文帝为防备群臣反悔,拒绝重返代北。他准备以巡视地方的名义,暂时到邺都停留,同时派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告知留守群臣迁都之事。
D.孝文帝的迁都大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镇南将军于烈赞许魏文帝深谋远虑,任城王拓跋澄很好地完成了对旧都留守大臣的劝谕说服工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一,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
(2)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又即绶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曹操定冀州,操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蓚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以为功,斩之。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注)①乌桓:我国古代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众退保乌桓山,因以为号。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桓首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语义扩大,亦指平民百姓。
C.治严,指整理行装;汉代为避明帝刘庄讳,改“装”为“严”,后来沿用。
D.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书,也指礼聘与任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不同意见,作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能够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B.曹操威名远播,招纳贤士。当初袁绍曾多次招纳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之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之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与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们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察觉到敌军阵营漏洞,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赦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可破灭也。
⑵虽得之,天所佐也;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为赠。余曰:余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予言为赠 贫贱困苦终其身
B.余知生     余言太迂
C.于是焉     足以给薪苏而已
D.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为益且大也
【小题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小题5】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