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铭志之于世 著:显扬
B.警之道   劝:劝诫
C.非道德而能文章者  畜:积聚
D.而先生之 进:改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常用于书信、名帖中,表示致敬。义同“叩首”“稽首”。
B.先大父,去世的祖父,“先”指已故的,是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去世的母亲称“先母”,去世的祖母称“先大母”。
C.公卿,原指三公九卿,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公”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同时也是古代朝中最高官位的统称;“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D.不宣,即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来表达未尽之意;除此之外,“不宣”还有“不显扬”“不公开说出”之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2)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3)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
【小题4】曾巩为什么认为先祖的墓碑铭定能“传世行后无疑也”?请简要作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4 07:5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④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甫:接近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 间:机会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怪僻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哄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积土成山,风雨兴
B.竹床一,坐之不敢兴兵拒大王
C.或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不避
D.余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2分)
②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3分)

同类题2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将终也,三矢赐庄宗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小题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因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C.梁君臣之首函:木匣D.天下豪杰举:用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所以失之者何衰也
B.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而告成功
C.世言晋王将终也抑本其成败
D.以三矢赐庄宗告之曰皆背晋以归梁
【小题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0分)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礼。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余始之,曰:“卿欲以礼缚我耶?语曰:‘礼多必诈’。”芸两颊发赤,曰:“恭而有礼,何反言诈?”余曰 :“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芸曰:“至亲莫如父母,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余曰:“前言戏之耳。

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不以为意。芸或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身,余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曰:“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斯言诚然欤?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之   厌:讨厌
B.不在虚文   虚文:虚幻荒诞的文字
C.廿有三年   廿:二十
D.余而并   焉:靠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暗室相逢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久不以为意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芸或人坐谈 遂之俱出
D.偏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4】下列对《浮生六记》卷—、卷二有关芸娘形象的概括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芸娘颖慧聪明。小时听人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长大通过背诵的《琵琶行》学会认字并且渐通吟咏。
B.芸娘独立能干。她四岁丧父,家徒四壁,年纪稍大—些,靠自己的女红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且供弟弟读书。
C.芸娘克己复礼,她虽然想在神诞之日与丈夫一起游祠庙,赏“花照”,但是碍于自己女子身份,只能作罢。
D.芸娘富有情趣,她将普通的小菜装在梅花状的盒子里,她把普通的木条改进成活花屏,她把日子过出了诗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曰:“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斯言诚然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府君①行实
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州,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铭伛当明之亡,独不为制举业云。
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学生,试高等廪膳②,常教授乡里间。其后游沅州,一岁得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操纸笔立就,性沉挚,寡欲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生曰:“薛心筠、董仲容、汤宾辂,君兄弟总角交也。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人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或问之曰:‘天壤间何处可使性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秋夜偶玩月,见河汉间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节选自《张惠言文选》)
注:①府君:作者的亡父。②廪膳: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B.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C.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D.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官官员。此处指教育后生,传授学业。
B.制举:即“制科”。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汉,皇帝常称制诏,提出问题,亲自策问应举之士。
C.太虚:有多种含义,一种是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此处谓空寂玄奥之境。
D.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父出身书香门第。从张典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有文章出名;有位先辈张宏道,考取举人,曾做过通判。
B.先父少孤家贫,不幸英年早逝。他九岁丧父,家里贫穷,后参加廪膳生员科考试,仍不得志;到沅州游学一年后,得病回来,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C.先父为人淳厚朴实,深受友人爱戴。他不做穿凿附会的事,性格沉稳真挚;先父的好友汤宾辂先生特别爱戴先父。
D.先父未得长寿,其子深表哀痛。先父离世时,作者年仅四岁,所以只能靠深知先父的朋友的回忆讲述,记录先父的生平事迹,以表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