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醉书斋记
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④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惝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晨起,即科头甫:接近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始进 间:机会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怪僻
D.只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哄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书架书筲各四,古今籍在积土成山,风雨兴
B.竹床一,坐之不敢兴兵拒大王
C.或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不避
D.余怅然久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2分)
②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3分)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6-12 04:1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2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至(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语言)
C.履(登上)至尊而制六合
D.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3分)(   )
A.序八州而朝同列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题3】“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A.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因遗策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①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天 下 已 定 始 皇 之 心 自 以 为 关 中 之 固 金城 千 里 子 孙 帝 王 万 世 之 业 也(3分)
②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文:
B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
【小题5】魏征说,君民乃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始皇取得天下之后,采取了怎样的治民政策?请你从原文中概括并对这些政策做简单评价。(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习

曾巩

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小题1】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概括)
【小题2】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翻译。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小题4】下列对第④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小题5】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C.老妇辇而行恃:依靠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也郄:病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3分)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3分)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正襟坐  (______) ②一世之雄也  (______)
非吾之所有(______)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茫然 泣孤舟嫠妇
C.不知何时止不盈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举匏樽相属 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客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让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舞动起来,更使人闻其声也要落泪。
B.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C.第四段作者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D.本文通过作者与客泛游赤壁的见闻,以及主客间的辩驳,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思想过程。
【小题5】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客与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小题6】本文重点描述了“明月”,说说“明月”这一意象在文章的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