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乐—悲—喜”,试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03 08:02: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篓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鸟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困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名家点评:

《赤壁》前后赋者,苏公之所作也。曹操气吞宇内,楼船浮江,以谓遂无吴矣。而周瑜少年,黄盖裨将,一炬以焚之。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晁补之《续离骚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B.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C.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海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D.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观江涛光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美人”指容貌美丽或才能出众的人,文中指作者所思慕的恋人。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谪”是指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小题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C.作者通过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D.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阊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小题1】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佞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小题4】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 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②晋(国)公,王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者将安取哉  衷:中心
B.以直谏仁宗皇帝 事:侍奉
C.王氏之福盖未也 艾:停止
D.时射利,皇恤厥德 相:察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不待其定求之 德不厚望国之治
B.此皆天未定者也 哀斯墓徒有其石也
C.责报天 以勇气闻诸侯
D.世有晋公比李栖筠者    处涸辙犹欢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小题4】三槐堂与王家有怎样的关联?请从文章中摘出相关原句作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了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新城道中二首
苏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②钲: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③耦耕,是指二人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中“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继写道中山行。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溪边缓行。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自己为官清廉却将在这远地为官。
D.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已厌恶俗物,羡慕归隐之意。
E.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小题2】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