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 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相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汪藻,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己酉:即公元1140年。这一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②拱:敛手。
【小题1】此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概括。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28 01:19: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霁   夜
孔平仲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寂历:寂静,冷清。②准拟:料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两句先写醒后所看到的夜色,在月光照拂下,原本漆黑的深夜多了一丝明亮。然后再写风吹墙铃响、惊醒梦中人,侧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愁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用问句起调,写出了人从恍惚中醒来、突然发觉睡前的狂风骤雨已不见踪迹的本能疑惑,下旬的“淡月笼云”既形象地写出诗人乍醒时睡眼蒙陇的感受,也巧妙地用雨后夜景回答了上句的发问。
C.颈联中的“秋声”“堕叶”“凉意”及“流萤”,都清楚表明本诗写于秋日。诗人面对着风雨过后秋叶满地的景象,用一“独”字将内心孤独凄凉之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D.尾联描写的并非实景。在风雨过后的秋夜里,诗人想象着明早自己凭栏远眺,而窗外的庐山在一场秋雨的冲洗过后将变得苍翠欲滴。
E. 本诗诗境不限于雨霁,而是回叙霁前的风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这种时间的交叉和延展,不仅避免了描写中的平铺直叙,也无形中使诗歌的包容量扩大,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小题2】这首诗在描写秋夜景色方面很有特点,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