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注]①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以“归”统摄全篇的,全诗主旨表现在一个“归”字上。
B.首联交代了“归”的原因和方式,久居异地不觉头发花白,孤舟而归。
C.颔联、颈联描写了想象中家乡的无边风景:新月落日、风水烟火。
D.尾联描写了归途所闻,沙洲上南飞大雁的阵阵鸣叫在诗人耳畔回响,突出了“归”的主题。
【小题2】“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06 10:3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讳修,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寨。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保塞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缓之必生变,是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赠太子太师欧阳公行状》,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
B.进余钱十万贯   羡:羡慕
C.公乞将帅权     假:授予
D.是其为乱也     趣:催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起的,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仁宗,皇帝的称谓,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薨,古代称帝王、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为薨,士大夫之死称为“卒”。
D.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B.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C.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D.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因上书指责谏官不议论事情而受到打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进谏官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欧阳修,欧阳修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想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献的柿木上有“太平之道”几个字,欧阳修认为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天下太平需要皇帝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在叛乱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消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嫁娶凶葬,皆有 赡:资助
B.屏而家居代者与焉    俟:等待
C.此其大也   较:情况
D.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桓子    觞:劝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缣是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之古称,也可以指双丝的细绢。古时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或纸张。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明清时期,三公逐渐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C.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D.廪稍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廪指米仓,可指储藏的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的“廪”即指仓中之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义田对族人的日食岁衣、婚丧嫁娶、家居或居官都有分门别类的养济之法,体现出范文正公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
B.范文正公对设置义田早有此志,于是入朝为官之日起就开始施行,他去世后,子孙们能够承其志把义田办下去,仁义之行得到发扬光大。
C.文章第五段写大小官吏多得厚禄,却供一人享受,不施予同族和族外人,反衬出范文正公自奉简朴以供养他人的高义。
D.范文正公俸禄丰厚却不以之自奉,反而以禄赐之入置义田千亩养济群族,实践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主张。
【小题4】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