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这首诗化用了《孟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说一个齐人明明是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后却在其妻妾面前说谎话,夸耀说有富人请他喝酒。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首联起句着一“笑”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诗人颈联用典,它的作用是什么?
(3)尾联诗人借用反问和景物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02 05:1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作,完成后面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③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蜩,蝉的总名;蜩甲,蝉脱落的外壳。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围棋规则,假若有了两个“眼”,就可称作“活棋”,“活棋”是永远不可能被提掉的棋。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③参:参星。二十八宿之一。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E.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小题2】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侧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抒发了自己报复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悟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颔联中的“凉”暗用陶渊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悲观厌世、渴望归隐田园的思想。
D.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E. 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他善用典故,经过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真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
【小题2】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谪居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醽醁(líng lù):美酒名。③老子:作者自指。④霜竹:指笛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的月亮,虽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但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欣赏弥补自然的缺憾,以乐景衬哀情,突出欣赏自然美景时的悲愤惆怅之情。
B.作者描述嫦娥驾驶玉轮,有别于嫦娥以往“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 作者让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旧典翻新,别开生面。
C.下阙作者信笔挥洒,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用金荷盛美酒共解离乡之愁。
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江南江北”意指作者一生漂泊,阅历丰富。
【小题2】作者自诩此篇的风格“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词从三个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