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 画

(宋)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李唐初在杭州,靠卖画糊口,生活艰难。这是作者自己在画上所题的诗。
【小题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李唐画作的内容,试品评画作的技法与效果。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滕王阁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王安国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据说,此诗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用平叙笔墨写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 “枕碧流”,点出高阁所在,它安然高卧于一派深碧的滚滚江流之上。这一联对滕王阁虽有空间形势的交代,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叙写,上句写昔,下句写今。
B.颔联虽紧承首联,但着重从空间着眼,写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几经”和“偏照”,强调变迁的匆忙和兴废的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今昔之感。
C.颈联运用远近结合手法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树密”、“ 千家”,写近景,千家栉比,市井兴旺,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 一叶”,写远景,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具有淡远闲逸之趣。
D.尾联“极目”一词在意念上与前句“天际人归”紧密相关,“沧波”与首联“碧流”遥相呼应。放眼江流,气象万千,和“西山重叠乱云浮”描绘出一幅意境辽阔壮远的画面。
E.此诗大概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而王勃写《滕王阁序》年龄也不大,才华横溢文中。两人都是早慧的诗人,都在青年时代登临滕王阁,留下了为人传诵的名篇,这是唐宋诗坛上的佳话。
【小题2】此诗的尾联与王勃的《滕王阁诗》的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 美 人
(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小题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的前两句写词人日暮所见之景。“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
B.“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贴云寒”,状飞行之高。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寄寓了词人内心的凄凉。
C.下阙前两句写光阴荏苒,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怀。“雪满长安道”既点时地,又渲染出冷寂的气氛。
D.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与“江”有关的古代地理名词如“江表”“江左”“江淮”,分别指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下游以西地区、长江淮河地区。
E. 本词表达了词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
【小题2】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