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滕王阁

王安国

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

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沧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

(注)王安国是王安石四弟,王安石在《平甫墓志》中称王安国“年十二,出其所为铭、诗、赋、论数十篇,观者惊焉。自是遂以文学为一时贤士大夫誉叹”。据说,此诗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用平叙笔墨写滕王阁的来历和现状。 “枕碧流”,点出高阁所在,它安然高卧于一派深碧的滚滚江流之上。这一联对滕王阁虽有空间形势的交代,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叙写,上句写昔,下句写今。
B.颔联虽紧承首联,但着重从空间着眼,写滕王阁这块胜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沧桑之变。“几经”和“偏照”,强调变迁的匆忙和兴废的无常。在自然和人事的隐隐对比中,包含着无限的吊古之思,今昔之感。
C.颈联运用远近结合手法写出了滕王阁背城面江的独特风光。“树密”、“ 千家”,写近景,千家栉比,市井兴旺,给人以繁荣之感;“天际”、“ 一叶”,写远景,一叶扁舟,摇曳而过,具有淡远闲逸之趣。
D.尾联“极目”一词在意念上与前句“天际人归”紧密相关,“沧波”与首联“碧流”遥相呼应。放眼江流,气象万千,和“西山重叠乱云浮”描绘出一幅意境辽阔壮远的画面。
E.此诗大概为王安国十三岁时所作,而王勃写《滕王阁序》年龄也不大,才华横溢文中。两人都是早慧的诗人,都在青年时代登临滕王阁,留下了为人传诵的名篇,这是唐宋诗坛上的佳话。
【小题2】此诗的尾联与王勃的《滕王阁诗》的尾联(“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25 10:03: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用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数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知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屏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节选自吴充《欧阳修行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B.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C.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D.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是指已死去的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君亲之名,其在世时也讳。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仁宗是一个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D.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或四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而他的直言进谏也曾冒犯了谏官,受到了打击,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B.仁宗增设任谏官时,首先考虑到欧阳修,欧阳修感激天子的知遇之恩,想要对很多事情进行改革,以报答仁宗。
C.澧州进柿木时,欧阳修认为当时社会内忧外患,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
D.保州兵变之后,黄河以北的士兵稍微有不如意就谋划叛乱,欧阳修采取措施让叛乱在没有萌芽的时候消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
(2)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小题5】欧阳修为什么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