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即写于退居洛阳之时。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1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书韩王 干:触犯
B.大王斩臣以国 徇:示众
C.以其言 售:实现
D.乌足哉 愍:怜悯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B.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C.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D.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B.作为韩王的使者,韩非游说秦王,竟“上书”称凭着秦国的条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能称霸天下。
C.扬雄认为,游说人主当“忧”在不遵循道义,如果过分地看重说辞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会不择手段。
D.战国时游说之士的“宗国”观念不强,以韩非为代表,他们游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主张和价值。
【小题4】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2)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秋,汉姜维复议出军,八月,维将数万人至罕,趋狄道。

征西将军陈泰州刺史王经进电道,须军到,东西合势乃进,军陈仓,经所统诸军于故关与汉人战不利,经辄渡水, 泰以经不坚据秋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经已与维战于西,大败,以万余人还保道城,余皆,死者万计,张翼谓维曰:“可以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维大怒,遂进国道辛未,长水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拒维,造军西,诸将皆曰:“三经新败,贼众大盛,不如摆险自保,观待最,然后进,此计之得者也。”秦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便得计。经既破走,维若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标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东争关、院,传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乃以乘胜之兵,峻城之下,就气之年,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今维孤军远价,根谷不继是我速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自然之势也,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提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候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

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九月,甲辰,维走,城中将士乃得出。王叹曰:“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秦慰劳将士,前后道还,更差军中,并城,还电上邦。

(《资治通鉴七十六卷·魏纪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奉/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B.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C.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D.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剩史”,古代官名,本为地方监察官员,后用来称呼地方长官;史制度对维护皇权,加强地方监督有重要作用。
B.“诏”有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用以称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则特指帝王颁发的命令文告。
C.“逢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古人在边境建造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等,遇有敌情则燃火用以报警。
D.“甲辰”,文中指“甲辰年”,这是古人常见的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谋事深有远虑,面对姜维的进军,陈泰告诚王经一定要等自己到达,兵合一处,方能出击,但是王经并未听从其建议,以致遭受重挫。
B.陈泰善于捕捉战机,兵至西,众将认为敌势正盛,不如据险自保,何机而动而泰却认为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继,正是出兵之良机。
C.陈泰能够审时度势,他认为姜维率轻兵深入,是想一战而胜,王经迎战正中其下怀,同时他认为姜维因没有乘胜追击而导致攻守之势逆转。
D.陈泰作战讲究策略,阵秦秘密出兵,占领道东南高山,燃烽火,鸣鼓角,大造声势,被困将士愤发跃,里应外合,姜维不得已率兵败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
(2)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以明皇太平政   济:救济。
D.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才不及崇 / 皆美于徐公
B.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犹且从师而问
D.上览表,益加悼惜 / 今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小题5】请把文中“材料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小题6】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    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     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