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受到宋神宗支持,司马光竭力反对并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十五年后哲宗即位才复出。这首诗即写于退居洛阳之时。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1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年,秋,汉姜维复议出军,八月,维将数万人至罕,趋狄道。

征西将军陈泰州刺史王经进电道,须军到,东西合势乃进,军陈仓,经所统诸军于故关与汉人战不利,经辄渡水, 泰以经不坚据秋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经已与维战于西,大败,以万余人还保道城,余皆,死者万计,张翼谓维曰:“可以止矣,不宜复进,进或毁此大功,为蛇画足。”维大怒,遂进国道辛未,长水尉邓艾行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拒维,造军西,诸将皆曰:“三经新败,贼众大盛,不如摆险自保,观待最,然后进,此计之得者也。”秦曰:“姜维提轻兵深入,正欲与我争锋原野,求一战之利,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今乃与战,便得计。经既破走,维若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标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东争关、院,传四郡,此我之所恶也。而乃以乘胜之兵,峻城之下,就气之年,力致命,攻守势殊,客主不同。今维孤军远价,根谷不继是我速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自然之势也,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提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候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是!”

遂进军度高城岭,潜行,夜至狄道东南高山上,多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至,皆愤踊, 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九月,甲辰,维走,城中将士乃得出。王叹曰:“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秦慰劳将士,前后道还,更差军中,并城,还电上邦。

(《资治通鉴七十六卷·魏纪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奉/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B.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C.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D.维不意救兵/卒至缘山/急来攻之/泰与交战/维退/泰引兵扬言欲向其还路/维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剩史”,古代官名,本为地方监察官员,后用来称呼地方长官;史制度对维护皇权,加强地方监督有重要作用。
B.“诏”有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用以称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则特指帝王颁发的命令文告。
C.“逢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古人在边境建造烽火台,台上放置干柴等,遇有敌情则燃火用以报警。
D.“甲辰”,文中指“甲辰年”,这是古人常见的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谋事深有远虑,面对姜维的进军,陈泰告诚王经一定要等自己到达,兵合一处,方能出击,但是王经并未听从其建议,以致遭受重挫。
B.陈泰善于捕捉战机,兵至西,众将认为敌势正盛,不如据险自保,何机而动而泰却认为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继,正是出兵之良机。
C.陈泰能够审时度势,他认为姜维率轻兵深入,是想一战而胜,王经迎战正中其下怀,同时他认为姜维因没有乘胜追击而导致攻守之势逆转。
D.陈泰作战讲究策略,阵秦秘密出兵,占领道东南高山,燃烽火,鸣鼓角,大造声势,被困将士愤发跃,里应外合,姜维不得已率兵败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泰以经不坚据狄道,必有他变,率诸军以继之。
(2)粮不至旬,向非救兵速至,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备入益州

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备子禅还吴,张飞、赵云勒兵截江,乃得禅还。

刘璋敕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听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B.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C.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D.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股肱本指大腿和胳膊,喻为辅助得力的帮手,辅佐帝王的重臣,此指主要官员。
B.孙车骑指官职为车骑将军的孙权,车骑将军是皇帝册封的位次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的高级军官。
C.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
D.益州牧指益州的最高官员,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叙述了法正、庞统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不赞同,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B.选文第二段写张飞、赵云与孙权争夺刘备的儿子刘禅,表现了张飞、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C.选文两次写到了刘备与庞统的对话,两人的意见不一致,第一次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但第二次却拒绝了庞统,说明刘备还是有主见的。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讲究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2)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诸葛亮谓刘备日:“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 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赤壁之战》 节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今操芟大难,略已平矣 夷:平定
B.若能以吴越之中与中国抗衡   中国:中原,指曹操的势力。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北面:到北方去
D.必上将军 蹶:使受挫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B.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C.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D.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安能复为之下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对文意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璧之战开战之前,形势紧急,诸葛亮请求到孙权那里求救,并在柴桑拜见了孙权。
B.当时,孙权的势力比刘备雄厚很多,且主要在江东, 但对于迎战还是投降犹豫不决。
C.诸葛亮以“田横守义不辱”和曹军长途劳顿,且不习水战等来激发孙权的抗战斗志。
D.孙权认为自己不应该以这么强大的兵力、国力来投降曹操,所以马上答应联刘抗曹。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某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榜掠:鞭笞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小题2】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关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D.丞相:古代官名,又称“相国”、“宰相”等。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历史上,丞相职位时废时设,经常更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②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