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怀子由作
苏轼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 情乱处, 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 一尊酒, 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①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 (州治今安徽阜阳) 知州时作。子由:作者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②林下: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③占黄色:古代有种说法, 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全词来看,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小题2】“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1:57: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小题2】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  偷偷
B.子不识范文正公  悔恨
C.又十三年,乃为之 能够
D.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 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因公识韩、富
B.既葬,墓碑出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C.士有自京师来  此四人,人杰也
D.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   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始见知于欧阳公B.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D.诸葛孔明卧草庐中
【小题4】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老师那儿借阅到《庆历圣德诗》时,因为不明白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而向老师询问,老师本不想回答,但最终还是告诉了他。
B.作者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作者读着他的墓碑之文以至流下泪来,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命运不好。
C.通过欧阳修的介绍,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的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子范德孺等人。
D.作者通过描写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韩信、诸葛孔明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范公是个心忧天下,胸怀韬略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苏轼《贾谊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B.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C.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D.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小题2】下列对原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是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后常用来代指“中国”。
C.连横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D.原文中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河”指的黄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贾谊论》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
C.《过秦论》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对比手法,六国与秦对比,陈涉与秦王朝对比。
D.后文写贾谊志大才疏,郁郁而终,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问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东望武昌(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
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举匏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小题2】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托遗响于悲风B.客有吹洞箫者
C.大王来何操D.月出于东山之上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